別再問原住民「姓什麼」啦!揭秘各族命名規則:報上名來就知道你住哪、爸爸是誰

2019-12-17 18:00

? 人氣

原住民「族名」取名方式背後擁有不同的脈絡及故事姓(圖/女生而已提供)

原住民「族名」取名方式背後擁有不同的脈絡及故事姓(圖/女生而已提供)

「小姐,怎麼稱呼?」

「我叫奈歐米・谷拉斯(Noami Kulas)」

「所以.....你姓谷嗎?」

姓氏問題,大概是多數回歸族名的原住民常遇見的困擾,生活在長久以來以漢人文化為主的台灣社會,「取名的由來」不外乎是族譜、翻辭典、算命、父母的期待等命名方式,而姓氏的來由大部分源自於家族民族文化傳承。然而,原住民的取名方式跟漢人大不同,每個族都有不同的規則,有些甚至沒有所謂的「姓」、「名」的概念,其稱謂只是為了識別個人的部落來源、家族出身而已。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那麼,今日原住民的漢姓、漢名又是怎麼來的呢?觀看歷史,揭開原住民族一點一滴流失「族名」的過程。

為什麼那麼多原住民姓「潘」?原來諷刺意味很深!

淸廷統治台灣後,積極對原住民實施教化政策,以「可教化、歸化程度」將原住民族分類為「熟番」(歸順程度高者)與「生番」(歸順程度低者)。清朝政府對「熟番」灌輸漢人思想:強調漢人傳統以「男性」為主的宗法制度、注重血脈傳承,擁有「姓氏」將鞏固宗族血脈,進而對當時部分原住民族(多為當時「熟番」今日平埔族)實施「普賜漢姓」政策,將接受「漢姓」的原住民註記為「番人漢化成功」的重要區別。

其中,根據裡使記載,清朝政府大量賜予原住民「潘」姓,源自於「潘」字能拆解成:「水、米、田」,與當時清朝政府教化原住民族「務農」政策的互相呼應,而撇開水部旁的「番」字能辨別此人為「熟番」,造就今日原住民族姓「潘」的比例為原住民漢姓中前十大姓氏,然而在「潘」姓的背後,對於原住民的歧視與諷刺意味卻很深!

除了漢名,老一輩原住民還有「日本名」!

失去了族名、被賞了漢名,台灣原住民在1940年代得將名字給為日語名!當時台灣總督府推行「皇民化運動」,推行日本語言的政策,並對限制台灣人民原本使用的語言,倡導「國語家庭」(國語の家)。在1940年更公布「更改姓名法」,推動廢漢姓改日本姓名的運動。針對原住民族,日本政府實施「理蕃政策」。另外,因日軍在二戰於南洋一代戰況越演越烈,日本政府招募能勇善戰的部落壯年組織「高砂義勇隊」前往南洋作戰,因此加強原住民族的日語教學、同化政策,強化原住民族對日本政府的族群認同,以此招募士兵為「國」奮戰。

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將其原本族名利用「譯音」的方式改為日本名。台灣原住民族繼清廷後,又再次因政權與政策的推動喪失「族名」甚至原本清廷賦予的「漢名」,傳統民族意識逐漸動搖、喪失。

過去的戶政事務所,竟幫原住民「隨機」取名!

國民政府收復台灣後,立即實施《修正臺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若以日本姓名為姓名者,應於3個月內回復其漢語姓名,而針對沒有漢名的原住民族更強制要求到戶政事務所辦理,冠上「漢姓」!然而,許多原住民對於漢字根本不熟悉,當年的戶政事務所開啟了「為原住民隨機取名」的服務,戶政機關人員會依據「國語辭典或辭源、辭海、康熙等通用字典中所列有之文字」分配姓氏、姓名給原住民,然而,這卻導致今日原住民部落裡,明明是親戚,卻有不同的姓氏等困擾。

直到民國70年代,政府修正了《姓名條例》與《姓名條例施行細則》,原住民可將漢名改回傳統族名,並不再強制「冠漢姓」,自今日,台灣原住民才漸漸找回自己的「名字」。

筆者的家族就被分配到了「呂」姓,不過爺爺家族親戚間卻擁有著「呂、楊、洪」三個姓氏,而奶奶家族則有「胡、董」兩個姓氏,說實在的,非常混淆,等於筆者的家人間總共有「五個」姓氏呢!

原住民名字組成分3大類

原住民族名來由與家族、部落血脈相連,大部分族名命名方式為「個人名+父/母名」像是賽德克族的莫那·魯道(Mona Rudo),意指「莫那是魯道的兒子」,或是「個人名+氏族名(家族名稱)」,另外也有族別的命名方式與房屋名、後代子孫繼承有關聯。以下用阿美族、鄒族、達悟族為例,來看原住民常見的幾種取名方式。

阿美族:「我是谷拉斯(Kulas)的女兒」

阿美族的族名為「個人名+母名/父名」,以筆者的族名奈歐米‧谷拉斯(Noami Kulas)為例,就象徵著:「奈歐米(Noami) 是谷拉斯(Kulas) 的女兒」因為我的父親叫做谷拉斯(Kulas),所以在部落裡大家可以輕易的認出這時誰家的小孩、爸爸媽媽是誰。至於有些部落不使用雙親的名子,而是所謂的「氏族名」,通常是家族中有名望長者的名字,如筆者的爺爺為部落裡的牧師,名叫薩度(Sato)所以我們的「氏族名」會冠上薩度(Sato),也會稱自己為薩度(Sato)家族!

排灣族:「撒可努(Sakinu)是 亞隆榮(Yalonglong) 房子的人」

排灣族族名的命名模式為「個人名+家屋名」,排灣族人的房屋是很神聖的,他們習慣為房屋取名,以排灣族名作家亞隆榮‧撒可努(Sakinu Yalonglong)為例,就代表著他來自於那間叫做「亞隆榮(Yalonglong)」的房子,所以排灣族的人在呼喊對方的名字時,就能像是今日的定位系統一樣,知道對方從位於哪個地區的哪間屋子來!

達悟族:「夏曼(Si aman) 是藍波安(Rapongan)的爸爸」

達悟族的命名模式可能是原住民中最複雜且最活潑的一個!一個人一生的名字,會跟著是否有小孩、有孫子,來冠上「兒孫」的名字,方式如下:

► Si+個人名(初生長嗣的名字,如 Si Maraos)
► Si aman+長嗣名(長嗣父親的名字,如 Si aman Rapongan)
► Si nan+長嗣名(長嗣母親的名字,如 Si nan Mavivo)
► Si apen+長嗣名(長嗣祖父母的名字,如 Si apen Sorong)

例如知名作家夏曼‧藍波安(Si aman Rapongan),意味著:「藍波安的爸爸」,但未來若是他有了孫子,則名字會變成 Si aman+孫子長嗣名,所以觀看達悟族人一生的族名,就能知道整個家族人的名字!

原住民各族都有自己的命名及稱呼方式,甚至同族、不同部落間的規則也可能會有些微不同。而如今也有越來越多原住民朋友將身分證改回自己的族名,將自己的家族文化找回來。

責任編輯/潘渝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