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天在倫敦街頭散步,抬頭一看差點嚇死,有人要跳樓?仔細再瞧,跳樓者是逼真到極點的現代雕塑作品。好奇一查,英國藝術家葛姆雷(Antony Gormley)自二○○七年起,在許多倫敦著名建築上設置了三十一座真人大小的玻璃纖維和鑄鐵塑造的雕塑。這項藝術創作其實警世意味十足,因為自殺是英國四十五歲以下成年男性最主要的死因──一八年年最新統計每周有八十四位男性死於自殺。葛姆雷這批跳樓者雕塑後來也到紐約、香港等摩天大樓林立的城市展示,當然嚇到不少人。你說,英國人是不是有一種古怪的幽默感?
可以確定,倫敦是我最喜歡的歐洲城市,它遠遠沒巴黎那麼浪漫,卻更朝氣蓬勃。巴黎的美麗和驕傲絕大部分來自歷史祖產、歷史建築物和歷史風流人物;倫敦卻在保留祖產之外,不斷發散創意、創新的魅力。
這趟為期近月的歐洲之旅,是七年前送自己的一份離職禮物。此刻,因為手頭上正在編輯的一本書稿,又讓我想起這趟旅行。書稿來自資深日本記者野島剛,他在五十歲時送給自己一份大禮:以一年時間旅行二十二個國家,特別選擇對他而言陌生的、不容易抵達的國度。
不做功課的旅行驚喜更多
過去當《朝日新聞》記者時,異國採訪一定要做很多功課,但這次他刻意反其道而行,事先不做太多研究,直接把自己放進一個城市,租個民宿,盡量像當地人一樣去超市買菜、在街上閒逛,「不做功課帶來很多驚喜呢。」他說,例如在保加利亞逛超市,發現架上一排又一排排碩大無比的罐裝鮪魚,讓他發現保加利亞人對鮪魚罐頭的熱愛,代表美食處處皆見其蹤跡。
一趟知道太多、研究太多的旅行,也許最快樂的時刻早已在閱讀過程發生了,身歷其境反而只剩驗證。這,可能才是我無法感受巴黎浪漫的原因吧。
*本文原刊新新聞第1710期,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