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開心就靠運動紓壓?精神科醫師4點揭真相:做錯只會搞壞身體、越動越崩潰

2016-12-29 12:31

? 人氣

壓力大到快抓狂,換上運動鞋到操場跑一跑、流一流汗,就能讓壓力煙消雲散?那可不一定!如果過度追求運動抒壓的立即性效果,或是運動時間錯誤,都可能讓人越動越累,無形中也增加身心壓力,引發反效果,因此專家建議,想透過運動達到抒壓的效果,一定要先糾正4大錯誤觀念!

現代人生活忙碌、壓力大,加上久坐少動、3C產品不離手等習慣,造成肌肉緊繃,長期容易導致身心失調,惡性循環之下,更讓壓力不斷升溫!近年來,許多研究都發現,運動有舒緩肌肉、減輕壓力和促進健康的作用,因此讓「運動抒壓」成為養生顯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運動真的能抒壓嗎?

精神科醫師溫閔凱表示,運動可以活動筋骨、放鬆緊繃的肌肉、提升身體的基礎代謝率、增加血液供氧量;另從大腦神經傳導物質來看,運動也可以促進腦內啡(又名「快樂荷爾蒙」)、血清素(有助穩定情緒、放鬆肌肉)、多巴胺(可以改善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給人放鬆和滿足的感覺,是一種「幸福荷爾蒙」),以及正腎上腺素(可以讓大腦保持警覺,增進自信和成就感,進而產生輕鬆的感覺)的分泌,的確有幫助減輕壓力、預防憂鬱情緒的效果。

不過,「運動」並非對抗壓力的特效藥!溫閔凱醫師強調,要讓運動發揮抒壓的健康效果,必須將以下4個錯誤觀念從腦中抹去,並重新「輸入」正確的指令,身體力行,持之以恆,才能越動越快樂!

1. 運動可以馬上看到抒壓效果?錯!

臨床曾有一名患者,為了趕快戰勝壓力,每天從新北市樹林走路到台北市,上瑜珈課2小時,再踩飛輪1小時,最後再走路返回樹林家中,運動過度的情況下,反而適得其反,不僅造成乳酸堆積,肌肉痠痛加遽,身體更疲憊,精神壓力也越來越大。

運動抒壓無法一蹴而成,必須按步就班,「規律運動」長達半年以上,才能見到效果。而這「規律的運動」也不是指每天從事大量的運動,畢竟不是所有人都是天生靠運動吃飯的運動選手,每天都能完成5、6個小時以上的運動訓練。

原則上,一般人應配合個人體能、興趣和性格,選擇「可負荷」的運動或體能活動,循序漸進,每天至少累積60至90分鐘,持之以恆才有抒壓的效果。所謂的「可負荷」,是指達到微喘、額頭冒汗和感覺得到心臟跳動的運動強度。

2.「每天跑5公里」,有運動目標更能抒壓?不一定!

為了建立規律運動的習慣,許多人會設定運動目標,要求自己每天達到一定的運動量,且逐日或逐月增加,以慢跑為例,初期目標是天天跑完3公里才能休息,兩周後則要進步到5公里才休息。

溫閔凱醫師表示,這樣的作法雖然可以激勵自己,但成效好壞仍須視個人個性而定。若是平時就容易焦慮、緊張的人,可能一開始的目標設定就超過自己所能負荷,自我期許過大的情況下,反而會增加運動時的壓力,難以達到運動抒壓的效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