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身在歐洲富國,高齡70老人為何還要搶上工廠大夜班?揭德國「吃不飽死不了」退休困境

2019-12-17 17:19

? 人氣

對多數德國退休人士而言,「出國養老」不是一個浪漫選項,而是不得不為的生活困境(示意圖/Unsplash)

對多數德國退休人士而言,「出國養老」不是一個浪漫選項,而是不得不為的生活困境(示意圖/Unsplash)

近期法國正經歷一場大規模罷工抗議,多達數百萬的民眾為此上街,對法國總統馬克宏的年金改革新制表達不滿。抗議至今歷時已逾十日,法國地鐵、高速列車等服務更因此暫停行駛。

年金改革為什麼那麼值得吵?在高齡化、少子化愈發嚴重的時代,政府若無法因應時代所需調整年金制度,則可能讓老齡人口失去應有的生活保障,或也可能致使政府誠信崩解,讓民眾對政府失去信心。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筆者曾親眼在德國看見,高齡七十歲的老年人在巧克力工廠裡打零工。明明是社會福利頗佳的國家,為什麼這些老人不在家安享天年,卻要天天出門賺錢?且還要挑這種一天輪三班(早上六點、下午兩點、半夜十點開工)的體力活?雖然無法確知這些老先生、老太太是為了發揮餘熱,還是是因退休金不夠支應生活用度才決定到工廠工作,但可以確定的是,不單只是法國,年金問題在德國也已成為不得不面對現實。

單靠退休金吃不飽,德國老人紛紛「出國養老」

常態來說,德國退休人士的生活,並不如一般人想像的寬裕。若能幸運在退休前「存到」足夠退休金,或許還能過上不差的生活;但若到了退休之際,才發現手邊能用作開銷的錢實在不夠,多數人便會選擇「出國養老」。只要搬到生活開銷較低的地區,如南歐、東歐,便能有效降低生活開銷,且不過分壓縮生活品質。而另一部分的老人,在退休後則會選擇(或被迫)繼續工作。根據德國勞動部統計,目前德國約有56萬(約2.8%)老年人口因法定養老金不足,需另外申請社會救濟。

這樣的老後生活,與一般人對歐洲的想像背道而馳。明明該是財力雄厚的德國,怎麼會連本國國民的老後生活都無法顧好?其實,德國年金困境,很大一部分源自於人口結構高齡化。德國聯邦統計局曾估計,2050年時,將有三分之一的人口超過60歲。當人均壽命不斷提高,法定退休年齡卻不能隨平均壽命向上調升時,退休人口的數量便逐年攀升。政府若無法據此著手調整年金制度,不出幾年,德國老年社會將面臨嚴重的貧窮問題。

公私混合年金制度 年輕世代自掏腰包存養老金

為解決日趨嚴重的國庫財政問題,德國政府除了逐步推遲退休年齡外,在提供公共年金(勞保)、企業年金、以及公務人員保險之餘,更於2002年推出「李斯特年金」。

德國的勞保是最典型「隨收隨付」年金型態。政府只扮演中介者的角色,每一年度勞工繳納的保費,都會成為支予當代退休者的退休金,此制因而又被稱為「世代契約」,由當世代照顧上世代。而李斯特年金則是鼓勵勞工自掏腰包,逐年存取定額至自己的年金帳戶中,政府則額外提供稅收補貼及免稅等優惠。等到人民退休後,個人所領取的年金便是多年來繳納保費、政府的補助和利息收益之集結。由此可見,現金德國社會的年金制度已逐漸轉型成為「公私混合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