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日本詞源學的解釋,所謂「歌謠」,一般指帶有哀怨情感的日本演歌;而「演歌」則具有特殊的社會身份和功能,在明治中期,主張自由民權的社運人士,就是以唱歌來代替演說作為簡要文本,快速傳播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推動社會變革。
因此,在這風雲激盪時代之下,那些力圖實現短暫美好的烏托邦的音樂人,正是憑著由股力量來構築的。活躍於明治・大正時期的天才歌手添田啞蟬坊(本名添田平吉,1872-1944)及其兒子添田知道(1902-1980)就是典型的例證,因為他們在日本近代民眾歌謠的發展史中,已留下豐碩的成果。
日本歌謠的演變形態
根據文化評論家荒瀨豐在〈啞蟬坊及其思想〉一文中指出,日本歌謠的興起,大略分為三個階段:最早始於明治時期小學裡的歌唱課。天真的學童們在木結構的教室裡齊聲唱歌和讚美歌;其次,即在黑牆內的和室以三弦琴伴奏的廂房演唱;接著,才是民間的街頭走唱表演。
二次大戰之前,日本的遊唱歌手們多半站在東京街頭或立在某處空地上引吭唱歌吸引眾觀前來捧場,現場販賣印有歌詞的傳單和歌曲集。然而,就商業手段而言,他們不同於依靠打賞收入的街頭藝人。確切地說,不止街頭藝人以此維持生計,這還包括以演唱日本傳統民謠和地方曲調,或者因創造新曲蔚為流行的歌手們。
談到日本流行歌的發展,就必須提及由民權運動主唱歌手改編自美獨立運動和法蘭西以及俄羅斯政治運動的政治小說,因為它是促成日本近代文學發展的因素之一,亦是日本的新聞報紙和民權運動重要的發聲管道,以鍛鍊新聞記者批判性的言論。只不過,在日本,除了專家研究之外,較少提及自由民權運動對於大眾文化的影響。
按照專家的說法,約莫明治15年左右,自由民權者為了擴展運動需要,開始運用大眾表演這種方式。當時,有一種傳言說,維新功臣板垣退助前往歐洲旅遊期間,得知小說和戲劇的題材可以融入政治事件,因而將這旅途見聞告知部下鼓勵其創作。然而,那時的確有一個擔任過政治小說和報紙編輯的土佐人(坂崎紫瀾),熱衷於這種表達方式。他為自己取了「馬鹿林鈍翁」的藝名,並組織說書和表演雜耍的團體,藉由舞台表演來諷刺明治政府的施政弊端,進而宣揚自由民權的概念。
到了明治20年,角藤定憲等民權人士,在大阪表演「壯士芝居」(新派戲劇),之後,當過新聞記者自稱「自由童子」且入獄十餘次的川上音二郎,為了反抗明治政府的打壓,就把自由民權思想寫入劇本演出。彼時,他們為了與舊派歌舞伎做出區別,自稱新派戲劇。嚴格講,這個新派戲劇早於明治晚期知識青年引進的稱為「新興話劇」的近代西方戲劇,它可謂是日本近代的土生土長的民眾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