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是,他們在與之搏鬥中,發現了流行歌曲是一項強有力的武器,有時更勝於戲劇表演,又能直接訴諸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青春的意義。例如,〈炸彈小調〉中,就寫道:「民權論者淚如雨下,湧現萬般大和魂……為了四千餘萬(日本)同胞,寧願穿上紅色囚衣亦不苦……」這首早期的流行歌曲充滿豐富的感性,歌頌他們要秉持武士精神與無情鎮壓的政府對抗的決心。
就此而言,這即是早期日本流行歌曲的特色,詞句感性卻毫不掩飾自己的政治主張。不過,為了逃避政府對言論的箝制層面,他們儘量避免歌詞的反覆,這樣一來,演歌的歌詞就必須採取長詩的形式因應了。譬如,明治19年,發生了一起船難事件。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做「諾曼頓之歌」,這歌詞描述「諾曼頓輪」遇上船難之時,英國籍船長及其全體英國人皆平安獲救,唯獨日本乘客被丟置在船上,他們為此表達強烈的不平之鳴。
啞蟬坊流生記
進入明治23(1900)年,推動自由民權思想的川上音二郎,創作了「オッペケペー節」(意譯:無厘頭小調)歌曲大為流行起來。由於該曲歌詞內容嘲諷明治時期的社會亂象,這讓壓抑不滿情緒已久的民眾為之呼應和傳唱。是年,日本帝國議會基於大日帝國憲法召開會議,18歲的啞蟬坊投身於由久田鬼石創立的青年俱樂部。
以現代的政黨概念而言,青年俱樂部相當於政黨活動組織的青年部。在他們看來,相對於為「藩閥(薩摩和長州)」「吏黨」所控制的明治政府,事實亦確實如此,他們自詡為「民黨」。換句話說,為了民權運動,他們身先士卒,敢於與警方正面交鋒,爭取最大的言論自由。另外,這些青年們有其政治謀略,不是那種為反對而反對的叛逆者。他們認為必須組成小劇團到各地表演,並藉此傳播自由民權的思想,不局限於政治意識的宣揚,要充分運用俱樂部這個演歌的表達空間。
關於這方面的記述,在《啞蟬坊流生記》和《流行歌明治大正史》二書中,可以找到編年史的佐證。啞蟬坊在〈青年俱樂部〉一文中,提及他加入青年俱樂部,受到眾志青年的盛大歡迎。當時,該團體正式成員大約三十人左右,包括著名作詞者鬼石學人和醉鄉學人等等。
此外,像田中正造和高橋秀臣這樣較具骨氣的政治人物,也在這個團體進出。那時候,成員們除了販售自由民權鬥士的文宣品之外,對於選舉運動極為投入。因此每到選舉時刻,他們就會出動許多人員助選,而且頗有成效,候選人則向該團體贊助大筆費用。
青年俱樂部的成員們多半以街頭歌唱為主業,但是遇到選舉的場合,幾乎往那裡助選,一時造成歌唱人員短缺。根據啞蟬坊回憶表示,江口源十郎是一名頂尖的歌手,約莫與他同時進入青年俱樂部。在這種情況下,他們二人在街頭表演獻唱,得到觀眾們的讚賞。他們最喜歡演唱〈望青年〉、〈愉快小調〉這兩首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