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七世紀最後幾十年裡,法國人慢慢體認到化妝需要屬於自己的空間。於是,化妝檯誕生了,還有與臥室相隔、專門用來化妝的化妝間。在整個歐洲,新出現的化妝間和各種法國奢侈品一樣炙手可熱。還記得那幅畫嗎?梅利伯爵夫人、那個平民出身的時裝女王,驕傲地坐在新發明的化妝檯前,桌上還鋪著豪華的桌布。那是凡爾賽宮的房間,就是她用路易十四的錢反覆裝修的那個房間。總之,這位伯爵夫人就是化妝所激起的大肆消費的典型:她被包圍在鏡子、裝著香水的瓶瓶罐罐和面霜罐之間。
在海峽另一端,法國商人有一個有權有勢的女主顧,據說她是英王查理二世的法國情婦—普茨茅斯公爵夫人露伊絲.德.凱魯阿爾(Louise de Kérouaille)。在1683年10月4日的日記裡,英國作家約翰.伊夫林回憶某次前往英國皇宮白廳(White Hall) 的經歷。他和英王及僕人一起參觀公爵夫人的化妝過程。他的記述清楚地表現出這位公爵夫人是英國當時正竄起的時尚女王。她將更衣室變成了奢侈品的展示會場,對於出身法國的公爵夫人來說,唯有法國貨,才是真正的精品。
伊夫林在1683年告訴我們,公爵夫人將更衣室「拆掉重建」了至少兩次,「以滿足她鋪張及要價不菲的樂趣」,也為了跟上化妝的最新奢侈標準。伊夫林看到的是受到當時聖日耳曼集市影響,以及早期法國古董商推崇的室內裝修風格。這間更衣室中有法國人稱為「中國風」的物件,以及伊夫林所稱的「日本式的櫃子和屏風」;此外,這裡還有時髦的桌子、時鐘以及銀器。
我們會發現這裡有個因素被遺漏了,那就是「水」;這是因為在十七世紀,水並非化妝的必需品。儘管每天都要洗手洗臉,但洗澡在當時的法國卻是非常非常罕見的。在十七世紀70年代,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裡有了第一間浴室,其中包括兩座大理石浴缸。但是,沒有證據顯示這間浴室的使用率究竟如何。在十八世紀後期之前,和古希臘、羅馬不同,也和生活在穆斯林世界、中國及日本的同時代人不同,歐洲人並不將沐浴當成享受,而是一種折磨。在十七世紀的巴黎,大家只有在必要的時候才洗澡,才會去澡堂。有些澡堂的名聲不太好,在那裡有人替你淨身,也可能還有非常私密的性服務。最好的澡堂會提供各種服務,和今日的溫泉很像。澡堂有帶香氣的洗澡服務,甚至還有脫毛浴。
對十七世紀的法國人來說,無論男或女,身體光滑比經常沐浴更能證明一個人的清潔度。
富睿堤耶在1691年的詞典中,十分義正詞嚴地寫道:「愛乾淨的人會去澡堂除毛。」路易.居永(Louis Guyon) 的《醫學教程》(Cours de médecine) 出版於1664年,在該世紀末依然經常再版。他在書中提出除毛的重要性,以及哪些部位的體毛應該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