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長大後,過年就不好玩?心理師3招春節自救術,和氣應對親戚關心和父母碎念

2017-01-26 07:20

? 人氣

不過,年輕人與長輩顯然對「習俗與文化」有著不同看法。在亞洲文化裡,報喜不報憂,像是死亡、失敗、悲傷這些表面上看起來負面的議題,常常是某些場合的禁忌。年輕一輩可能會納悶,這明明沒有因果關係,為什麼你們會這樣想。長輩可能會說,從以前開始就是這樣,沒有為什麼,照做就對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二、如果春節開始允許「負向」出現會怎樣?

想像另一種情境,當長輩問你過得怎樣時,如果你發自內心、誠懇、老實的回答:

「在台北租房子貴,工作薪水又低,而且開銷大,存不到什麼錢,更別提買房子了。老闆其實很機車,我真的做不下去了,上個月績效還沒達標,明年搞不好會被資遣。大伯,你救救我好嗎?」

如果真的這樣回答,會發生什麼事?這又回到一開始提到的,我們如何想像春節時的人際互動。顯然,不是所有人都會想在春節與其他親友有「太深」的交談。

把春節搞成「支持性治療團體」,讓年輕人可以大吐苦水,讓長輩可以支持、鼓勵、安慰。這好像也不太符合大眾的想像。

那到底,我們該如何定位春節期間的人際應對呢?

先試著理解長輩這邊的需求。春節時,長輩要的不外乎是有個機會看看大家、關心彼此近況。只是,他們不知道自己使用的關心方法,會帶給別人怎樣的感受。這其實也不能怪他們,畢竟他們就是被這樣子對待,而成為現在的大人的(這邊就先不提那些說話「確實」別有意圖,比較八點檔式的,想要炫耀、比較、暗諷的長輩)。

有時仔細觀察,長輩跟你聊天時丟出某些問題,也只是因為要cue自己等下說其他話而已,你的回答也不是太重要。

面對這樣輩與輩間的差異,想要找到一個和平共處的方式,確實考驗著彼此的智慧。不過,以務實觀點來看,要長輩改變的成功機率是比較低的(以大腦的發展角度來看)。年輕的一輩,要嘛試著調整自己的心態,要嘛就試著在春節時,丟出幾張「出乎長輩意料之外的牌」,來結束過年這一回合,是比較有建設性的作法。

有效溝通是化解彼此差異的基本原則。但前提是,「雙方都必須要有溝通的意願與動機」。春節的人際應對,是否都是彼此有意願溝通的?多數時,我們會預設答案為「是」,但仔細一想,或許很多春節時的人際溝通,其實沒有要溝通的意思。

有時,看似在溝通,但其實只是要「你聽我講就對了」,或者,對方只是跟你一樣,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因為身處春節這個場合,而得跟你聊上幾句。

到底,要如何在春節這段期間存活下來,科學研究也可以提供一些小建議。在面對重大壓力時,人類內建的三種本能,在春節也派得上用場。希望這幾組牌,可以在應對上,提供一些老梗的新點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