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長大後,過年就不好玩?心理師3招春節自救術,和氣應對親戚關心和父母碎念

2017-01-26 07:20

? 人氣

歡歡喜喜過好年。(風傳媒製圖)

歡歡喜喜過好年。(風傳媒製圖)

中國大陸最近盛傳一首歌叫《春節自救指南》,打中不少年輕世代的心聲。不知道從幾歲開始(大概是開始拿不到紅包,或開始要包紅包的年紀),過年變得沒有那麼讓人享受。有時,甚至是不少人的壓力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與親戚相聚的場合,難免關心來關心去、比來比去。而對許多長輩來說,能關心或比較的,不外乎就是課業、學歷、事業、婚姻,或者是「你的太太或小孩」的課業、學歷、事業、婚姻。這和許多只重視「結果」而忽視「過程」的問題一樣,人際交流無法深入到哪裡去。

真正要讓溝通有溫度,我們就不能只聚焦在結果上。我們可以閒聊的是:

「你現在做的工作,有沒有讓你有自我實現的感覺?」
「工作中,有機會學到新東西嗎?感覺怎樣?」
「除了工作之外,其他時間是怎麼利用的?」
「感情經營的好嗎?有沒有碰到什麼困難?」
「(對單身者)對獨處是怎麼看待的?」

當然,這種太過心理諮商的話題,拿來聊天,太顯得浮誇。出現在春節場合,也顯得太奢華。

不過,這就點出了一點:對於春節時的「人際交流」,我們是怎麼想的?如何定位、有何期待與想像?早點釐清,我們就更可能有應對之道。

(圖/Archbob@pixabay)
與親戚聚餐是農曆年必備行程。(圖/Archbob@pixabay

活在不同世代的兩大群人(甚至三大群人),因為迥異的成長環境,各自帶著不同的價值觀長大。共處於一個必須「和樂融融」的春節環境裡。對談間,難免呈現出彼此既有價值觀的差異。

早先一點的年代,只要肯打拚,就有出頭天的機會。這種因環境而形塑的「成功觀」,常理所當然地被套用在新一代的年輕人身上。

長輩可能無法理解,為什麼你這麼努力,還是沒辦法(像我們以前那樣)成功?那顯然就是因為你還不夠努力了。試圖向長輩解釋大環境的無奈,又容易被視為推托之詞。更遑論在話題基礎上,不同世代的人,可能對成功的定義有不同想像。

同樣的話題延伸到婚姻也是。有沒有交男/女朋友啊?準備結婚了嗎?怎麼不早點結婚呢?有沒有計畫生小孩啊?年輕人該如何應付這種問題呢?要事先準備一些圖表,或者立刻秀出投影片,用AirDrpo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 -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的網站傳給長輩?告訴長輩現在的平均結婚年齡、少子化的事實、為什麼大家不敢生小孩這些很真實的社會掙扎嗎?

為了避免麻煩,遇到這些「敏感」話題時,年輕一輩的多半能閃就閃。也無怪乎,春節是個讓人無奈的時節。

除此之外,還有兩個值得思考的點:

一、春節營造的氣氛是否不允許「負向」出現?

一味呈現好消息、正向、積極、進取、成功的一面,是否才是春節該有的樣子?

這點不諱言與文化習俗有關係,在新的一年剛開始的這幾天,講一些不順的事,對許多長輩來說可能是「觸霉頭」的行為;這是習俗與文化的一部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