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如今上班族的文化日趨不穩,隨著全球化切斷終身雇用制,員工的壓力和過勞成了全國普遍的問題。現在雖然沒有那麼多日本年輕人為了公司而犧牲自己的生活,上班族的概念依然存在。東京的熱門 YouTube 影片部落客 Stu 在一家金融機構上班,二○一五年他錄下公司旺季期間典型的一週生活,他一週總共工作了七十八小時,睡了三十五小時,那段影片的觀賞次數已突破一百萬次。
瓊.威廉斯指出,過勞和成功有關聯,現在已變成一種文化象徵。她告訴我:「過勞也變成炫耀階級地位的一種方式。『我累斃了』是為了表達『我很重要』。這和以前的觀念截然不同,以前認為有休閒才『有身份地位』……現在美國出現這種詭異的逆轉現象,精英卯起來加班,窮人通常一週工時不到四十小時。」
這種過勞文化對女性特別不利,女性為了在公司裡出類拔萃,打破玻璃天花板往上爬,往往第一個犧牲的就是睡眠。「在這種職場中,女性的立場通常很脆弱。」威廉斯說,「而且她們常接到的訊息是,想要出人頭地,唯一的方法就是『跟男人一樣』,包括比男人更努力,以證明自己的實力。」
所以,即使過去一百年來睡眠的科學已有大幅進步,我們的文化態度依然落後許多,日常實務落後更多。不過,我在撰寫本章的當下,改變也正在進行中。
睡眠需求與社會環境之爭
我們現在正處於關鍵時刻,每週科學界都會發表與睡眠相關的新發現,以及睡眠對績效和決策的影響(我在「睡眠的科學」那一章會深入探索)。大家也逐漸知道,睡眠可以讓我們的身體和認知功能變得更好,學得更快,強化記憶,讓整體變得更健康,睡眠不足則會破壞上述的一切。
但是,這些認知與我們日常生活的模式相牴觸,我們受到各種裝置的羈絆,全天候的連線使我們不斷分神。這種牴觸導致文化緊繃,我們仍在想辦法化解。在寂靜日益稀有的世界中,睡眠對有些人來說幾乎已經變成一種文化抵抗,強納森.柯拉瑞(Jonathan Crary)在《24/7:晚期資本主義與睡眠的終結》(24/7: Late Capitalism and the Ends of Sleep)裡描述:「睡眠是一種人類需求,是無法遭到宰制、用於獲利的時間,所以睡眠如今在全球依然是一種不協調的異常及危機點。」
面對當今的睡眠危機,有一種新的睡眠意識正逐漸成長。現在,宣傳睡眠效益的文章隨處可見,而且這類文章不僅出現在健康刊物中,也出現在運動和商業媒體中,例如《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富比士》、《商業內幕》(Business Insider)、《快公司》(Fast Company)等等。他們描述睡眠不足的缺點,分享增加睡眠及改善睡眠品質的實用秘訣,告知有助於睡眠的最新裝置與發明。從睡眠追蹤器、智慧型床鋪,到平板電腦和手機上的 app,這些東西都宣稱可以幫我們擺脫剝奪睡眠的科技,幫我們睡得更好。矛盾的是,一些看起來最有前景的裝置,正是那些讓我們全天候連線的公司發明出來的。
因此,我覺得我們正處於睡眠革命之中。對關注最新科學的人來說,睡覺不再受到輕視,也不再被貶抑成浪費時間。事實上,愈來愈多人認為,獲得充足睡眠是為了提升績效,包括工作績效、體能績效、心理績效、運動績效等等。雖然睡眠的效益不止於此,這確實是往正確的方面跨出了一大步。
好消息是,儘管周遭有很多事物讓我們分心,時間壓力緊迫,平時還要面對發亮的螢幕和震動的手機(通常從醒來的那一刻到入睡的前一刻,我們都在連線狀態),但我們現在有一些知識和工具,可以營造睡眠的黃金時代。我們有能力捍衛及享受睡眠,這樣做不僅是為了睡得更好以改善績效和決策,也是為了迫使我們抽離這個世界,連結內在更深沉的自我。
本文經授權轉載商業周刊《愈睡愈成功:揮別疲憊的生活,從充足睡眠開啟自信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