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不能躺床、醫生不入產房,胎位不正還要先把胎兒「塞回去」…古代婦女到底怎麼生小孩?

2020-01-13 15:35

? 人氣

另外,徐之才還提供精細的「逐月養胎方」,按懷胎月份建議產婦適合的穀物、肉類,再搭配藥方滋補。放到現代,大約就像孕媽咪「每月推薦食譜」,為胎兒每個階段的發展補充適當養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養胎有大吉,自然也有大忌。中國經脈觀於漢朝後確立,醫書也會提到懷胎逐月須避免的扎針穴位,以免不慎流產。

不吃醬油、不聽惡言,胎教傳統淵遠流長

多吃什麼小孩皮膚好,少碰什麼胎懷得穩,歷來有各式各樣的經驗傳承,讓許多現代準媽媽壓力沉重──媽咪不孤單,這種煩惱古代產婦也有!

古代醫方記載的不只草藥、針灸,還有今日看來的迷信偏方。因為在前科學文明的時代,「方」即為除疾保命之道,草藥是一種方、避鬼神也是一種方,都是為了護佑產家和產婦平安順遂,故而記載在醫方中。

以下這些,醫方也有。

孕期不宜吃醬油,孩子皮膚會黯黑。不要吃薑,以免生出似薑形、有六根指頭的小孩。想生兒子,就多看雄雞虎豹、耍刀弄劍;要生女兒,不妨戴耳飾、串珠子,玉佩響叮噹!若期望孩子乖巧善良懂禮貌,注意了,肉塊割不正不吃,坐蓆不正也不坐,非禮無視、勿聽、勿言──因為孕婦耳濡目染,經由「外象內成」,孩子也會受影響。

誰說古人和我們差很大?今日人們習以為常的「胎教」,一千多年前就已被寫入醫方,存在古人的生活世界了。

李貞德提到,這些養胎之道貌似不「科學」,其實反映了中國「氣的身體觀」。

當時的人以「氣」理解世界,天地蘊含氣、人也以氣為生,氣在萬物自然間流通,與我們的身體相互感應。外在醜惡或美善的人事物,其形、其氣會通過母親身體,影響胎兒。於是,便有士人這麼說:「諸生子有癡疵醜惡者,其名皆在其母。」小孩的品質,成為評斷孕婦言行舉止的判準。

媽媽心裡苦,古今皆同啊!

求孕、求男、求好男

從安胎、養胎到胎教,都是為了讓產婦不只好生,而且生得好──「求孕、求男、求好男」,畢其功於一役!

這一役,來到最緊要的決戰關頭「臨盆分娩」。

產家須提前準備場地,可能是屋中某一個房間,或者另外搭設產廬或產帳。產房的位置並不是隨心所欲,而要按照生產月份配合方位,趨吉避凶,以期順利平安。例如,「正月,天氣南行,產婦面向於南……大吉也。」

這一整套時間、方位相應的吉凶論,背後同樣蘊含著天人感應觀,時間、空間、人彼此相互影響。醫書中便出現「產圖」,正月、二月、三月……,讓產家根據分娩當月的產圖,準備生孩子的每個步驟歷程。

產圖除了用於分娩方位,還有產後「埋胎」。古人相信胞衣(胎盤)與嬰兒相互聯繫,必須妥善埋藏;一旦有閃失,孩子命運將受影響。馬王堆出土文物中便有「禹藏」圖,指示不同生產月份埋放胞衣的方向(圖/《馬王堆醫書考注》禹藏埋胞圖)
產圖除了用於分娩方位,還有產後「埋胎」。古人相信胞衣(胎盤)與嬰兒相互聯繫,必須妥善埋藏;一旦有閃失,孩子命運將受影響。馬王堆出土文物中便有「禹藏」圖,指示不同生產月份埋放胞衣的方向(圖/《馬王堆醫書考注》禹藏埋胞圖)
隋唐開始出現「十二月圖」,把各月坐草、產帳、埋胞等需要注意的方位整併在一起(圖/唐代王燾《外台秘要》收崔氏十二月圖)
隋唐開始出現「十二月圖」,把各月坐草、產帳、埋胞等需要注意的方位整併在一起(圖/唐代王燾《外台秘要》收崔氏十二月圖)

到了待產時刻,抱腰人(助產婦)已隨伺在旁,陪伴安慰產婦,幫助按摩放鬆,產婦可或坐、或臥、或走動,舒適為主。何時開始發力?現代醫療用「開幾指」為標準,古代判斷依據則是「有多痛」。過早用力,很可能體力不濟;須等到產婦痛得不得了「腹痛連腰脊」,代表已接近臨盆,才能開始下地坐草使勁。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