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投書:人的意識其實不是自己決定的!課本沒教的最強科普:其實全部來自…

2017-02-14 17:18

? 人氣

本文為《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一書之書評,回應陽明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教授洪裕宏在書中論及的科學面向與結論。

我相信很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有一段對於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很有興趣、很想了解的時期:想了解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身體、以及自己到底活在什麼樣的世界當中。但卻在求學的過程中被分類、修剪成文科人或理科人,慢慢地被說服自己能懂什麼、不能懂什麼。而洪裕宏教授的第一本著作《誰是我?意識的哲學與科學》(以及我所認識的洪教授本人)就要用他一生所累積的學識打破現今教育形成的這個框架,讓我們知道在追問世界本質的過程中,心靈可觸及的領域多麼寬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本書的內容包羅了意識研究這個大課題的幾乎各個面向,為了解釋意識為何存在這個世界中,作者在哲學、認知神經科學、動物行為、精神醫學、電腦科學、物理學、甚至宗教中來回穿梭。但作為一本哲學、科學普及書,作者卻能以意識為軸,將各個領域用最日常的語言像故事一樣串在一起,讓讀者讀畢好似經歷了上天下地的奇幻旅程。

意識問題從萌芽至今差不多經過了三十年,這段時間和洪教授的學術生涯重疊,他可以說是從頭開始參與。學術界走得會比知識普及快些,如今認知神經科學和腦科學在台灣發展十分成熟,國外最新的科普書籍穩定地在台翻譯出版,台灣學者(如謝伯讓教授)也開始有自己的科普著作,很受歡迎。

另一方面,西方分析哲學也在許多人有意識的推廣下開始被國人認識,近年來也有許多相關的本土和翻譯書籍。但是跨領域的研究不但在台灣學術界推行困難,在出版界更是不論中外都難以見到相關書籍。因此我想在這篇文章中討論:這樣一本難得的書,可以在台灣或中文世界造成什麼樣的效果,它又能改變我們什麼?

在此書中,洪教授將困擾人類已久的意識問題分為兩部分,以便了解:一是「感質」問題:每個個人或生物個別的感覺經驗要如何用物理機制解釋的問題,一是「主體性」問題:這些感覺經驗都屬於一個主觀的「我」,這個「我」在物理世界中又從何而來?這兩個問題至今難解,而作者不但要解釋意識難題的研究,還要在最後提出十分「離奇」的假說:意識和訊息潛能是同樣的一個東西──是世界的本質,而我們的心靈和物質之分只是這個本質所顯現的兩個面向。

可見此書需要的工程之浩大。本書前兩章介紹何謂意識問題,而它為何如此棘手。第三章從病理層面,經由各種特殊意識相關的病症反思意識的特性。第四章介紹動物超乎我們想像的複雜行為,牠們是否也有意識?第五章討論現在最流行的人工智慧,甚至擊敗世界各棋王的電腦是否能夠有意識?第六章介紹了目前主流的幾種關於意識如何可能產生的學說,而這些學說都遇到了難解問題的挑戰,是否我們需要一場科學大革命呢?第七章詳述了自我問題,及洪教授自己關於自我作為一個統合歷程的獨到學說。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