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首都伯恩,佈局有幾分像北京,條條大道通向權力中心:國會在山上,遙遙一望,莊嚴所在。外觀是歐洲最常見的大石頭房子青銅頂,華人擺飛禽走獸的地方,他們一字排開豎起象徵「公平」「正義」的神像。
國會也是個景點。不開會時隨便參觀,開會時有序旁聽。接待我們的導遊潔西嘉,二十出頭,歷史系畢業生,表情平靜得像國際新聞裡的瑞士。等了一會兒,湊齊十個人,寄放包包、登記證件後,就可以進入一國的最高立法機構了。
歷史上的瑞士,跟今天富庶祥和的面貌大相逕庭,曾經是貧窮蠻荒之地。一幫桀驁不馴的農民,燒殺掠奪對外擴張。十三世紀阿爾卑斯山中部河谷的三個村落,為保貿易公平自願結盟,聯手對抗周遭列強。十五世紀一場以少勝多的戰鬥中,瑞士農人擊殺人強馬壯的勃根第公爵,名聲大噪,成為歐洲最搶手的雇傭兵。後來,父子兄弟各為其主對陣廝殺的殘酷,特別是槍炮的發明,終結了莽夫為勝的年代。到了十九世紀,瑞士聯邦決定禁止雇傭兵產業,轉而中立。
外國人進入瑞士國會無須預約,跟本地人一樣出示證件即可。我隨機加入的參觀團趕上德語時段,一起來的伯恩朋友薩賓娜,不斷替我翻譯成英語。導遊還特別關照說,我可以隨時用英語提問,而且國會簡介的印刷品也有一份中文版。
國會大廳裡,迎面而來的兩組雕塑,交代了國家緣起。一是最早結盟的三條河谷代表,手按在「獨立宣言」(The Federal Charter of 1291)上起誓,狀似「桃園三結義」,不過粗服亂髮的三個人挺直站著,沒有跪下。
另一尊是十三世紀的沙場英雄,以肉身抵擋奧匈帝國騎兵的長矛,打開對方陣型缺口後,呼喊著後邊的瑞士步兵向前衝。潔西嘉說他的遺言是「請照顧我的妻兒」,薩賓娜卻輕聲耳語:「流傳的說法是,他喊了一聲:『哪個混蛋推了我一把?』」民間幽默大抵相似,於莊嚴處聽嬉笑聲。話說回來,正是冷兵器時代農人的驍勇善戰,吸引來了周邊更多村落的加入,瑞士聯盟才得以漸漸擴大。
結盟之後,唯一武力征服過瑞士的是拿破崙。法國大革命期間,瑞士成了法軍混戰的舞台。拿破崙稱帝後,在瑞士製造出「海爾維第共和國」(Helvetic Republic),強推中央集權制度。自治慣了的農人不服,各地揭竿而起,直至拿破崙皇帝放手。與此同時,法國大革命傳播的自由平等理念,也在瑞士留下了影響,待到一八四八年歐洲革命再次衝擊時,瑞士把目光投向了當時的希望之土美利堅,搬來美國憲法作參考,國會也採用的是眾參兩院制,奠定了現代國家的政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