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不一定是最好看,但往往是政治最正確的電影(對於美國),像是《幸福綠皮書》《月光下的藍色男孩》《自由之心》的種族議題、《驚爆焦點》的歷史地位、《亞果出任務》對於伊朗的敵對立場,這些都是大美國主義下的主流意識。而今年入圍的有《兔嘲男孩》的反戰、《她們》的女權、《從前,有個好萊塢》對於電影圈的歌頌,雖然更多元但也逃不出是那幾樣議題。因為一直有這樣的成見,在進場前《1917》給我的感覺大概就是一部反戰、抹黑敵國歌頌美國的戰爭英雄電影,但看完之後我必須說抱歉,它完全值得一座…不,是好幾座奧斯卡獎。
很少有一部電影在看完離場時完全不需要沉澱就可以細數它的優點,而且還不是關於劇情,而是電影製作的細節與技術。
第一點大家一定都看得出來,是它毫不間斷、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現代電影中的長鏡頭因為特別且稀有,往往可以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像是《金牌特務》的教堂大屠殺,或是再長一點的《一屍到底》,甚至還有幾乎全片都使用長鏡頭、再透過剪接「偽一鏡到底」的《鳥人》,《1917》也是屬於這個類型,而因為都在外景拍攝讓它難度變得更高,拍攝細節在幕後花絮中都有提到,這邊不再多說,看完影片會讓你更嘆為觀止。
但最厲害的並不是一鏡到底本身,是運鏡讓這個技術顯得出色。一鏡到底很容易只專注在主角身上去特寫他的一舉一動和臉部表情,但《1917》的鏡頭除了跟隨主角,還會不定時的全景環繞,讓你在不熟悉的環境下仍然保持全知視角,再回到主角身上感受戰場上的壓力。最明顯的地方在於很多一鏡到底的追逐戲跟拍是從側面或背面的視角拍攝,但《1917》很多場的「長跑」都採用正面拍攝,明確讓你知道敵人的位置、四周的環境以及主角的情緒,反倒製造更多的緊張不安。而且很多導演想營造不安情緒時愛用手持長鏡頭,這邊我必須感謝《1917》的導演和攝影團隊不是這樣想,讓我可以毫無嘔吐感的看完這部傑作。
另外在拍攝上有幾處刻意安排的場景,讓流暢的畫面增添了美感、詩意和恐懼。像是盛開的櫻花樹,那隨風飛散的花瓣在電影的前後都有出現,只是同行的夥伴已不在,風景的永恆凸顯了世事無常。在水中跋涉時會出現成堆的浮屍,在這麼驚悚的景象前主角們卻只能視若無睹的往前,甚至踩在屍體的上頭前行,讓人感受到他們必須完成任務的急迫。開場與結尾做了個呼應,都是主角倚靠著樹的畫面,尤其最後戰場上的這棵樹出現的極為突兀,卻一點也不影響合理性,它讓觀眾在一番折磨後獲得了安全感,如此不是為了美而美,而是為了增添情緒的拍攝更為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