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獎甫落幕,在本屆典禮上大放異彩的韓國電影《寄生上流》再次成為話題焦點。韓國影壇近年來不斷有傑出電影問世,《與神同行》、《屍速列車》及《我只是一個計程車司機》等都是議題與票房兼具的優秀作品。看著韓國影視文化的建立與成就,台灣人總是大嘆為什麼韓國能,台灣不能?
在羨慕別人的亮眼成績之前,回頭看看台灣影視文化的發展,一部成功的作品背後每一個環節都得投入大量的心力去支持,其中最大也最重要的投入就是錢及各項資源。台劇《國際橋牌社》的粉絲專頁就此發文突破盲點「《寄生上流》的成功不是仰賴一部驚世巨作,而是韓國影視產業數十年來的集大成。」
其實台灣也有像《我們與惡的距離》、《俗女養成記》等作品都得到很好的迴響,但「事實上在少數的成功案例背後,有更多死在沙灘上的團隊。因為缺乏資金、缺乏資源,從拍攝、後製、上架到行銷,每一個環節都在單打獨鬥。就像站在前線,永遠在等待支援的士兵。」由此進而看出,對比於韓國對影視產業的態度,台灣的投資相對保守許多,好的想法與人才很多,卻往往因為資源與資金的不足而胎死腹中。
如此,政府的支持與握有媒體資源的通路成為影視業發展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無論在電影、戲劇或音樂方面,都能看出韓國政府願意花上大把的金錢心力培植,所造成的韓流風潮並非偶然。韓國電影的製作成本動輒上億,從政府到媒體通路的支持讓好的作品得以問世。
反觀台灣的產業環境,影視業不乏腳本或各方人才,但在製作上卻是東拼西湊才生產出一部作品。而每年能得到政府或媒體資助的作品仍在少數,許多人就算有滿腔熱血,沒有完整的產業鏈及不合理的利潤,讓生產者倒頭來依然是遭受剝削的一方。《國際橋牌社》直指台灣影視業的弊病:「影視文化作為一個產業,甚至是一種文化國防,需要非常完整龐大的產業鏈。……但是台灣相反,常常依靠劇組自己認識的人脈,捉襟見肘地自食其力,找不到人或沒錢就自己來做。」
在大談影視業振興、感嘆「為什麼台灣不能」之際,「賠光家產拍電影」已經從熱血沸騰的夢想標語變成影視業血淋淋的現實悲劇。要能真正看到越來越多的優秀作品產出,靠的不只是人才的投入,確實建構完整制度與累積資源才是讓作品從無到有的實際面。
責任編輯/潘渝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