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龍場那年,王陽明36歲。不誇張地說,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活下來。此前,王陽明任職兵部,是個京官。
1506年冬,宦官劉瑾擅政,逮捕戴銑、薄彥徽等官員。王陽明義憤難平,向明武宗上書直言。皇帝有沒有看王陽明的奏摺我不知道,反正劉瑾是很認真地看了。劉瑾非常生氣,後果非常嚴重:王陽明被打入大牢,杖責四十。這種刑罰,身體不好的人根本扛不住。當時戴銑被廷杖三十,直接死於杖下。王陽明的運氣還算好,至少他活了下來。
但劉瑾的心腸可就沒那麼好了。隨後,王陽明被貶官,擔任貴州龍場驛站站長(龍場驛驛丞)。1508年,他抵達龍場。驛站站長是幾品官?對不起,沒品。當年的龍場,是一個荒蕪的小村落。關於這個村落,《陽明先生年譜》裡有這麼兩句描述:
龍場在貴州西北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
一句話,生存環境極其惡劣。而且,這裡住的基本都是少數民族,語言根本不通。只有少數從中土逃亡過去的人,估計可以幫忙做下翻譯。說白了,這就是個徹徹底底的蠻荒之地。既然沒讓你死在眼皮底下,那就讓你死在萬里之外吧——劉瑾當時應該是這麼想的。在龍場,活下來也確實不容易。
龍場的普通一天。王陽明突然看到了三個從北京來的人——一名吏員帶著兒子和僕人途經龍場,在一戶苗族人家裡住了下來。
王陽明隔著籬笆看到他們,想去拜訪下(這地方來個外人確實難得)。但當時正值陰雨,天也有點黑,王陽明想想就算了。第二天一早,王陽明派人通報,卻發現三人已經走了。
中午,有人告訴王陽明,蜈蚣坡下面死了個老人,旁邊有兩個人哭得很傷心。王陽明有些傷感:肯定是吏員死了。
黃昏,又有人來說:「城下死者二人,傍一人坐歎」。
第二天,又有人從蜈蚣坡來,說:坡下有三具屍體。
這位不知名的吏員,和他的兒子、僕人,全部死在了龍場的荒郊野嶺。這位吏員大概也是因為被貶官,而從北京前來的。類似的經歷讓王陽明心生不忍。他帶上僮僕將三人一一安葬。僮僕開始有些不願意,王陽明說:我與你,就像他們一樣啊。僮僕聽完,潸然淚下。埋葬好三人後,王陽明寫下了一篇千古傳誦的祭奠文字:《瘞旅文》。在王陽明看來,吏員之死,幾乎是必然的。
王陽明說,你們一路饑渴勞頓,筋骨疲憊,而又外臨瘴癘,記憶體憂鬱,怎麼能免於死亡呢?我知道你們一定會死,只是沒有想到會這麼快啊。確實如此,「職業生涯」的巨大落差,身體的高度疲憊,極度惡劣的生存環境——面對心理和身體上的多重煎熬,真的很少有人能扛下來。就算扛下來了,也得脫好幾層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