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康被帶到治療室是媽媽利用網路連絡一個月後的事情了!記得一個月前媽媽在臉書上留下訊息,詢問關於兒童發展遲緩的事情。「老師您好,我的兒子小康現在九個月,坐還坐不穩,不會爬,這樣算不算發展遲緩?需不需要治療?」
所謂的「發展遲緩」,指的是6歲以下兒童在各種能力中出現發展落後的現象,都可被定義為發展遲緩。
但在醫學上普遍認為,如果落後超過正常發展期三個月以上,就應該積極接受治療;三個月以內可以再觀察,畢竟每個孩子的發展速度並不一致。然而身為父母,孩子的發展只要慢一天,那就會開始擔心,因此像小康的狀況,我建議不妨到診所來詳細評估!
「老師,不行耶!我婆婆說這叫做『大雞晚啼』,是好現象!去醫院反而會被醫生貼上標籤,被打針吃藥,這些都有副作用,而且醫院細菌最多,孩子會生病!」看來要求媽媽馬上帶孩子來評估是有困難的!只好先鼓勵媽媽多跟婆婆溝通,畢竟,趕緊接受早期療育是有好處的:
一、減輕家庭負擔:孩子的發展出現問題,一開始可能因為年齡還小、症狀不那麼明顯,以致於父母沒有特別留意。等孩子長大、情況越來越嚴重時,卻往往發現已錯失早期療育的黃金期,需要花費的心思、時間和金錢成本將會更多。
二、節省社會成本:世界衛生組織曾做過統計,政府若能投入1元的支出在早期療育上,未來將可節省3元的特教經費,由此可知早期療育的強大效果,以及對節省社會成本的幫助。
三、學齡前大腦的可塑性:學齡前,特別是3歲前,寶寶的大腦還處於快速發展的階段,此時若發覺寶寶的發展有異常,趕緊提供刺激與訓練,大腦還來得及透過神經連結將故障或受損的區域以其他部分補足,因此,會比在6歲之後才做療育,有更大的可能性恢復正常,進步空間較大。
四、避免惡性循環:使寶寶儘早趕上發展里程碑非常重要,因為寶寶的各項能力其實會互相影響,舉例來說,語言能力不佳的孩子,負面情緒無法以語言表達,因此容易出現打人、推人等行為,如此又影響他的人際互動,受到同儕排斥的結果,說話表達的機會又更少,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即使將各種利害關係請媽媽跟婆婆轉達,但是似乎很難改變老人家的想法,因此,只能透過遠距視訊方式教導媽媽如何幫助小康訓練動作,甚至鼓勵媽媽將每次訓練拍下來,這樣除了可以幫助訓練計畫的訂定外,同時也是孩子進步的紀錄。
一個月後,「老師,我婆婆答應我帶孩子接受評估與治療了!」媽媽在這一個月中,除了積極地在家幫助小康訓練外,也將拍下來的照片沖印出來。
那天,媽媽就拿著這些照片給婆婆看,婆婆驚訝的問道「怎麼進步的那麼快?」媽媽才娓娓道來這段時間她的努力,以及早期療育對孩子的幫助,而婆婆也才知道「晚啼」的不一定都會變成「大雞」!
經過評估,並且安排了治療時段,小康媽媽在離開前跟我說了一句話,「老師,我一直記得你所說的早期療育的重要,但是我認為,兒童發展遲緩療育最大的重要性是『媽媽比較輕鬆』、『婆媳關係不會變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張旭鎧。兒童職能治療師(原標題:大雞慢啼好不好?把握兒童發展遲緩療育黃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