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份的彰化豐澤村準備插秧,稻田一片片接連三合院,電線桿邊堆滿秧苗,幾隻野狗趴在路邊曬太陽,一片安詳寧靜。但在民國五六零年代,這裏到處是放養的山雞,豐澤村還是台灣最大的雞毛撢子生產地,家家戶戶都會「搝雞毛筅」(綁雞毛撢子)。
民國60年代以後,只剩陳忠露夫妻還在作手工的雞毛撢子,一根根插在菜籃作成的架上,雞毛隨風搖曳,在院子裡跟老夫妻一起曬太陽。
廟邊乞丐學手藝 意外成雞毛撢子先驅
農業時代,每家都會養雞,陳忠露解釋:「初一十五是拜神的時陣,就會刣雞(殺雞)。」殺雞留下的雞毛又長又美,尤其是公雞的尾毛黑黑亮亮得,廟邊的乞丐就撿這些毛綁上竹子玩。陳忠露的父親看見了,覺得拿來除塵也不錯,於是就跟著乞丐學怎麼綁雞毛,雞毛撢子就此誕生。
從十六歲開始,陳忠露就跟父親一起作雞毛撢子,退伍後更迎接雞毛撢子的全盛期。父子倆常常在腳踏車上插滿雞毛撢子,騎往鄰近鄉鎮兜售,尤其鹿港的佛具店和家具店銷量最多。
鄉下地方賣久了,也漸漸有些知名度,有些客人會直接找上門來訂製,高級車的駕駛、計程車的運將、家家戶戶入厝、娶媳,都要買一支雞毛撢子來象徵「起家」。
回憶當年的盛況,陳忠露說家裡忙到必須請二十多位女工來幫忙,而太太許金英就是當時的女工之一,想起往事害羞地停下手邊動作說:「伊兜看我合意,就嫁進來了。」
雞毛撢子小撇步 「拉得緊,才會水。」
陳忠露製作雞毛撢子通常取用雞的背毛、脖毛和尾毛,細一點又可以區分公雞毛或母雞毛;公雞毛較長、不只亮麗且彈性極佳,常拿來作大支的雞毛撢子,開計程車的運將都必備一支。而母雞毛較短且細軟,用來作小支的雞毛撢子,拂拭陶瓷或高價藝品不會產生刮痕。
將雞毛從養雞場和屠宰場買回來後,得先洗淨、曝曬兩天後,再依毛色長短分類,然後手工縫成一串串像項鍊一樣的半成品雞毛。製作時,先用白膠將雞毛黏上棍,再用棉線綁緊,最後再沾上一層白膠,反反覆覆的一層層黏上去。
「大家攏會作,只是我拉得較水」陳忠露一邊說一邊用左手旋轉木棍,用右手黏雞毛,右腳纏著一條棉線控制鬆緊,「拉得緊,才會水。(漂亮)」陳忠露還開玩笑似的告訴我們,如果綁得太醜就沒辦法在豐澤鄉生存。一眨眼的時間,只見夫妻倆腳掌輕輕轉動,雙手不停的在雞毛、白膠、木棍間穿梭,手中的雞毛撢子速速成形。
吸塵器上市 雞毛撢子沒落
民國五六零年代時,雞毛撢子是豐澤村的明星產業,全盛期更是全村子都在綁雞毛撢子。不過吸塵器問世後,對雞毛撢子的需求漸漸消失,鄰居一家一家改行,現在豐澤村只剩三家雞毛撢子工廠,手工的更只有陳忠露夫妻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