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力銘,不是頂尖資優生,不討厭學校、不反體制,就像你我身邊平凡、標準的學生。高一時,他有機會體會不同的高中生活,在每天大量的空堂中,他有機會探索自己喜歡什麼,學自己想學的東西,他才發現自己已經回不去塞滿滿的人生⋯⋯
自學生郭力銘今年18歲,瘦高、單眼皮、眼神充滿活力,台北人。和他同年的同學都已上大一,但受訪前他才剛結束一場由美國大學授權台灣校友的面試。從高一結束後開始自學的他,打算今年9月到美國念資訊工程。
曾經,郭力銘跟所有國九學生一樣「補全科」,每日行程:5點多下課,考個試6點放學,隨便抓個沒營養的蔥抓餅當晚餐,6點半補到9點半,問問題結束,回到家快11點,沒時間跟家人講話,洗完澡就累到睡著,星期六也上全天,沒時間做自己的事。
在補習班,雖然郭力銘得到了考試需要的知識,確實也拉高了分數,但這些學習對他個人來說沒有幫助,「我記住那些知識,只為了把試考好,考完就忘了。」
升上高一那年,郭力銘從南湖高中休學,到美國公立高中當交換學生一年,間接改變了他的人生。在美國高中,他每天有5到6個「空堂」,可選修自己喜歡的3D電腦動畫、程式語言、製片課......等等,除了必修課以外,他可以專精所愛,生活不再是被作業跟考試無止盡追趕,「那一年上課很開心,學習讓我『看見我的好』」。
走過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制度,可想見郭力銘的震撼,但他還沒有完全放棄體制內。復學後,他回到南湖高中念一年級,想辦法兼顧課業跟所愛的學習,「結果真的待不下去」。
即便他在體制內適應得不錯,跟同學相處融洽,高一還創辦了社團,不反體制,也遇到了很用心的老師,但每天花那麼多時間念書、寫填鴨作業,只為了應付明天的考試,「即使老師有心要創新、改變,他們也有進度壓力,我後來發現這是整個系統的問題,體制要變,得花太多的時間跟心力,」於是,他跳出了體制外,開始自學。
和蠻多自學生「被迫」走出體制不同,郭力銘主動選擇自學。他就像是你我身邊最標準的學生,努力在體制內找平衡點,持續找時間學自己愛的電腦。
他自小成績中上,但不到資優生的地步﹔他小三就自學拍攝樂高人偶的微動畫影片,架設部落格、自己寫網頁,從小對電腦軟體的興趣相當明顯,在「體制內已自學電腦多年」﹔跟許多男孩家裡規定一樣,回家後只要把功課寫完,可玩一小時電腦,到國九前他都還能兼顧學業與自己喜歡的電腦。
到了國九,郭力銘發現時間被學校耗盡,心力被逼到極限,高一當他有機會看見體制外的美好,找回能呼吸的學習,他便勇敢選擇走上「當初認為再瘋狂不過的選項」:個人自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