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裡有個青春期的孩子,對大多數父母來說是一大挑戰!在這個時期,許多國高中生開始出現叛逆行為,讓父母不知所措;所以若家中的孩子是「乖乖牌」,這樣的父母常被投以羨慕的眼光。不過,沒有叛逆期,真的比較好嗎?
為什麼孩子會有叛逆期?其實除了環境的影響外,跟生理構造也有關係!根據美國醫學研究報告,青少年因為大腦發育的變化,所以對於環境帶來的衝擊更敏感;加上青少年是從兒童轉大人的過渡期,心智尚未成熟,內心充滿矛盾,自然而然會有成年人難以理解的叛逆行為產生。
青少年會叛逆其實是正常的,反而是不叛逆的孩子,父母更需要多加注意孩子是否正處於下列兩種壓抑心境。
青春期不叛逆就真的是「乖」嗎?其實是他害怕傳達內心真實感受:被動型溝通
有個鄰居的阿姨,她有一個資優生女兒,不但成績總是維持在前五名,國一、二時都當選為模範生;最近即將升上國三,但是這陣子卻很少看到她。
我問阿姨:「你女兒還好吧?好久沒有看到她了」。他就說:「他即將升上國三,課業越來越重!你也知道,小安在校的成績一直都很好,現在她晚上都參加學校的課後輔導,很晚才回家...」我就沒有再問下去。然而,一個禮拜過後,我在下班的途中看見她女兒與一群朋友在網咖附近流連,手中還叼著煙...
這類的青少年外表柔順,就算是感受到被冒犯時,表面上會默認,以「沒事」、「沒關係」、或是默默承受來回應,讓長輩誤以為他們是聽話的「模範生」;其實,他們只害怕當真實想法被察覺時,可能導致的嚴重後果 - 如形象崩壞、被認為是壞孩子等。但若是一再地消化被冒犯的感受,累積的憤怒到了某一天必然爆發出來,他們會一如反常,不顧自己的「好學生」形象,使用激烈手段來回應。
表面上雖然順服,但當心孩子反而是「隱性叛逆」:被動攻擊型溝通
偉成的父母在他就讀的國中任教,也對他的學業有所要求。偉成的成績一直維持在中等,但是在最近一次考差後,就常聽到他父親對他大吼大叫的聲音。耐人尋味的是,從來沒有聽見偉成反抗的聲音,甚至還會聽見偉成說「謝謝」。然而也聽見他父母抱怨:「偉成最近不知怎麼了,常常繳白卷或是在考試卷上亂畫...」。
有一天上班途中,遇見偉成站在校門口遲遲不進教室。我問他:「偉成,你今天不用上課嗎?」他說:「要啊。但是我不想準時進教室...」我問:「你爸爸很兇喔!難道你不怕被罵嗎?」偉成就笑著說:「怕啊!但是每次我看到父親罵我的表情和反應,不知為何,我就會覺得好好玩...」
具有被動攻擊特質的青少年,不會與抗議的對象正面衝突,他們都是表面溫馴、內在卻充滿了敵意,並透過特定的行為來反抗。如偉成故意遲到、繳白卷等消極反抗的行為,都是為了表達潛意識中的不滿。當他們刺中了父母親最在意的事情,如偉成讓重視學業的教師父親感到憤怒、羞恥時,就會有達到目的快感。若嚴重一點,此類「暗中使壞」的青少年被帶到警局,家長的反應往往都是「我的小孩很乖,怎會做出這樣的事?」,所以這種表面上乖的青少年比真實的壞孩子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