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電台和《焦點》雜誌希望能在逐漸重啟經濟的中國找到可以借鑑的地方;《南德意志報》關注到,中國的無症狀新冠病毒陽性者沒有進入確診的統計數字,而這違反了世衛的規定。
《南德意志報》周四報導了湖北省解禁的情形。文章介紹了湖北省自由出行的嚴格條件,敘述紅、黃、綠三色健康碼的廣泛使用。最後,文章作者寫道,周三,中國疾控中心公布的數字顯示,全國當日輸入47個新冠病例,而連日來,中國國內已沒有出現本土新增病例。接著記者問道,「這些數據真的可信嗎?」
「可以肯定的是,過去數周采取的嚴格措施極大程度地阻止了傳染的擴散。但中國的《財新》雜志周二卻報導稱,武漢市每天仍有幾十人被測出冠狀病毒陽性,但這些人不計入官方的統計數據,因為進入官方統計數據的只是那些不僅有明顯症狀、而且測試呈陽性的病人。然而,這一做法同世界衛生組織的指導方針則形成矛盾。世衛組織規定,只要測試呈陽性,都應該被看作是確診的新冠病例。」
從武漢的例子學到很多
德意志電台訪問了武漢同濟中德友好醫院副院長、外科醫生納格爾(Eckhard Nagel)。同濟醫院最初於1900年由一位德國醫生在上海創辦。納格爾在去年12月底首次從武漢同事那裡聽說了「不明肺炎」的事情。記者首先提問道,武漢疫情爆發後,醫院的情形怎樣?
納格爾醫生表示:「首先是感染人數激增,感染源不明,患重症肺炎的人數增加,雖然,武漢的醫療系統同世界上許多地方相比堪稱設施優良,但還是無法承受這一重壓。此外,民眾出現恐慌,您剛才說到800萬居民,他們現在全都湧向醫院。在武漢乃至中國國內,門診的治療結構本來就很薄弱,這樣,從一開始,整個醫院系統就被擠爆癱瘓了。」
記者隨後問道,武漢最糟糕的局面是否已經過去?
納格爾醫生表示:「那裡終於也要回歸正常了。我們甚至可以比當地人更早地得到消息,外出的禁令即將解除。必須要說,那裡的外出禁令可比我們德國嚴厲得多,很多情況下,根本不能出門。」
「很多人在家裡待了60多天!但他們的生活得到很好保障。然而,那裡是整個停擺,根本不是我們這裡正在經歷的。」
「醫院門診也逐漸診治除新冠以外的病人。正常情況下,門診每天最多診治1000名病人,現在是25名病人。能看出一切恢復得很緩慢。德國衛生部長施潘(Jens Spahn)說復活節前將制定出停擺後怎樣重新恢復的結構方案,在這一點上,我們可以從武漢學到很多東西。」
「我們能學到什麼?」
《焦點》雜志發表「中國新冠後重啟經濟:我們能學到什麼」的文章。文章指出,專家一致認為,由於新冠疫情而經濟停擺將使中國第一季度的經濟經濟總量同比下降至10%。這個數字背後的含義是,今年1月和2月共有500萬人失去工作,中國的失業率由此上升至6.2%,這是中共建政以來最高的失業紀錄。
「政府開始援救,開工不足的企業、包括私人,可以申請補貼。前幾周,上海市發放150億美元的貸款以及擔保。中國教育部指示格高校今年秋季多招18萬博士生,因為他們今年春季畢業時找不到工作。」
「中國重啟經濟的一舉一動,受到各國的密切關注。中國為其它還在抗病毒的國家提供了參照的圖紙,因為這些國家幾周或者幾月後會遇到同樣的問題。一個特別重要的問題是,在病毒浪潮雖已平緩、但尚未消失之前,經濟將恢復到怎樣的程度?即便中國在過去數天本土未再出現新的確診病人,但一旦社交生活恢復正常,局面可能會很快發生變化。」
文章最後以攀鋼的例子告訴讀者,把握控制疫情和恢復經濟的尺度並非易事。
「攀鋼在今年2月中旬開始恢復生產。但只過了幾天,職工中便有兩人測出新冠陽性,而多達113人可能已經感染。於是,重慶政府又關閉了公司的生產線。」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德國之聲(原標題:德語媒體:能從中國學到什麼?)
文/李魚 (摘編)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