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如果當他人強行進入我們的邊界,在我們不允許的情況下強行融合,這時我們的憤怒就會提醒我們,我們的生活邊界收到了損害。所以,當我們在人際關係中感到憤怒時,心理諮詢師通常會理解為來訪者基本的生活界限受到了破壞。可見憤怒在人際關係當中也是有非常強的提示意義的。
臨床心理諮詢將邊界的受損分為兩種。第一種叫做邊界的侵入,也就是邊界直接被侵犯。舉個很直觀的例子,大學生宿舍裡的公用冰箱,每個人可以佔冰箱的一個格子,但是當有人每次都往你的格子裡放東西時,你就會感到非常憤怒,因為你的空間被侵犯了。生活中還有一種更抽象化的邊界,叫做權利的邊界。當我們的權利邊界被他人侵入時,我們也會產生強烈的憤怒。
諮詢師在訪談中收集信息時會留意一個問題:來訪者在家裡能不能鎖門。如果來訪者很難鎖門,或者擔心自己鎖門會使家人對自己感到憤怒,那麼諮詢師會認為來訪者的憤怒受到了壓抑。
實際上,憤怒不僅僅只是以暴力或者歇斯底里的形式表現出來。在人際關係中,拒絕也是一種憤怒的表達方式。通常在心理諮詢臨床案例中,當諮詢師聽到諸如「小時候無法鎖門,否則會遭到負面對待」的成長訊息時,如果來訪者是一個無法憤怒或者無法說不的人,那麼他的家庭可能是容不下某種形式的憤怒、或者某種形式的自主性的。
一個人如果像這樣無法表達憤怒,那麼他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體驗不到憤怒的。長期無法拒絕別人可能會在諸多事上產生一種被剝削感,因為他總是被別人的需求裹挾,而自己的需求卻無法被提出來。長此以往,這個人便會逐漸傾向於規避社交,也無法延續長期的關係。
第二種邊界的損害叫做邊界混淆,它比邊界侵入更難被察覺。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的憤怒是很微妙的,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自己為何會憤怒。在過去的案例中有這樣一個來訪者,他和一個朋友談一個商業合同,討論的是「什麼時候付款」、「什麼時候還錢」這樣的問題。然而這個朋友卻一直跟他講自己的企業如何困難,以至於過年都沒有辦法回家。來訪者感到非常憤怒,但是卻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憤怒。
這個案例中很重要的一點在於,他在跟對方談事,而對方談的是情。在中國文化中這是最容易被混淆的一個邊界,因為「事」和「情」通常都是被放在一起的。現在的許多年輕人其實都長期地處於這種混淆的狀態。最常見的例子是父母離異的來訪者,通常會談到父母曾經對他們說過,「我們之所以不離婚,全是因為你。」
在中國家庭中,許多「以愛為名」的行為都會對孩子造成嚴重的邊界混淆。它把孩子捲入到成年人的愛恨和婚姻中,使孩子長期處於這種混淆狀態,這使他們很容易產生焦慮或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