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2008年台灣太陽能相關股票價格飆漲,讓太陽光電產業(SolarPhotovoltaics)—精準地說,是「矽晶型太陽能電池製造業」—成了當紅炸子雞。後來卻也趕上了全球太陽光電產業泡沫化的過程,2008年金融風暴泡沫破裂後,低價搶市的戰國時代來臨,慘烈的價格砍殺、不良品充斥與無道德的求生競爭,直到2012年才回歸理性。
從世界供應鏈的角度來看,最上游的矽晶原料(Poly Chunk),四年內漲了10倍,在一年內跌回原價,甚至更低,僅僅五年就把一個新興產業的生命週期跑完了,中間不知有多少廠商起落,不知有多少投資人,甚至政府重傷。
很有趣的是,當中有一個國家不僅沒有重傷,反而大幅獲利,那正是引起金融海嘯的美國。
我自2007年開始接觸美國太陽能市場,當時經驗尚淺,只覺奇怪:「美國既然是太陽能電池的發明國,卻為何不是生產或應用太陽能的大國?」後來才發現,原來遊戲規則早已決定,不同位階國家的競爭力與競爭手法各有不同,並非得先下手為強。
美國悄悄地在一旁等待太陽能價格崩跌,時間到了,再出手。
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美國趁著危機大量買進廉價的資本財,同時建構智慧電網,四年間讓四十二個州的智慧電網普及率超過八成。到了2012年,美國的太陽能市場因為便宜的材料成本與便捷的智慧電網,自然就發達起來了。
太陽光電產業的故事只是一個具體而微的例子,說明美國對綠色能源的大戰略。美國,這個世人眼中唯一的一個超強國家,不論世界局勢是好是壞,總能從中獲得重大利益。
而台灣呢?我們在國際競合的遊戲中,究竟是什麼樣的角色,我們是玩遊戲還是被遊戲玩?
台灣在過去歷史中,玩的大多是被動式競爭,說穿了是被環境逼出來的求生策略。這非常地正確,且過去做得很好!而台灣的太陽光電產業呢,玩出了一個很不一樣的遊戲,這中間是因為有五個關鍵因素支持:
1. 切入的時機點夠早
2. 產品技術與管理技巧夠成熟
3. 完全沒有政府支持
4. 資金的參與
5. 一開始就完全地國際化
從上面這些因素中可以看出,這是個一開始就主動出擊,單純靠著商業競爭力就在世界上卡到很好位置的產業,全球各國的太陽光電產業都有政府在背後支持,而我們沒有政府扶持,打得雖然辛苦,但反而做出好成績,每顆戰果都是紮紮實實的!
從2008年到現在,全球太陽能產業大洗牌,在矽晶型太陽能電池研發與製造領域,台灣廠商迄今仍佔有一席之地,在比較利益法則下,除非廠商自亂陣腳,否則我相信台灣在這個領域的全球地位已不易被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