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疼痛極限!日本人剖肚拖出內臟的「切腹自盡」文化,到底是怎麼來的?

2017-05-10 15:02

? 人氣

談到日本人的生死觀,我們相信靈魂不滅,也就是人死後靈魂依然會殘存在這個世間。我們把死亡這件事看作是前往另一個價值觀不同的世界罷了,不知道該形容為欣然接受嗎?日本人總是能夠慷慨赴死。

此番思維再擴大延伸的話,就成了佛教的往生思想。往生思想主張人死亡後會前往極樂世界重新投胎,若問為什麼日本人這麼容易就接受了佛教的觀念,正是因為有日本人的生死觀做為基礎的關係。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日本的神話中,描述到亡者會前往常世國或黃泉國。儘管之前必須先通過一段漆黑的場所,但不久後就會升上高天原,然後再度下降到凡間來,呈現如此的循環。

所以,依照日本人傳統的生死觀,死亡這件事在我們眼裡,其實帶有永恆不滅的生命力。也就是說,我們認為並沒有所謂真正、永遠的死亡。而西洋人難以理解的「切腹」,便是從日本人的生死觀衍生而來。

對日本人來說,這種壯烈的死法是最能夠表現一個人高尚的品格、靈魂的聖潔,或者是他的個性美。至於為什麼是切腹這種形態呢?那是因為我們認為一個人的死法愈是殘酷、愈轟轟烈烈,他的靈魂愈能夠徹底地重生。不僅如此,當他的死法愈是壯烈,他新生的魂魄將擁有愈強大的力量,能夠在死後完成他生前無法實現的打敗敵人的願望。

類似切腹或殉情、殉道這樣的自殺形態,均源自日本人的生死觀。附帶一提,關於為什麼把兩人以上共赴黃泉的情形稱之為「心中」呢?對此,學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我個人採納的說法是:把忠義的「忠」字倒過來寫,便成了「心中」一詞的來由。

它所蘊含的意義,便是對比於武士的忠義精神,主要表現的是百姓庶民的一種奮死抵抗的姿態。換言之,在過去的封建時代,老百姓若是起而反抗那個以忠義為代表、非人道的高壓統治政權,因而葬送性命的話,這種死法——意即「相對死」——就稱作「心中」。

所以,「心中」的實際行動,同樣是以互相傷害的方式來求死。透過這種壯烈的死法,達到淨化當事人靈魂的目的以外,亡者也會帶著生前的悲憤前往死後的世界,最後兩人將能重新轉世投胎在他們所期望的理想世界。

切腹,更是這類思想的典型範例。光是切腹的形式,就可區分為好幾種:從三島由紀夫為代表的一般型切腹,到站著切腹的「立腹」,各類型都有。

慶應四年,明治維新時期,曾發生一起著名的堺事件。當時,負責駐守堺市的土佐藩藩兵殺害了十一名法國水兵,因而招致法國的強烈抗議,要求日本必須將相關人等處斬並賠償。最後,一干土佐藩藩兵便在妙國寺當著法國公使的面前,一個接著一個切腹自殺。

其中,六番隊長箕浦猪之吉雖然切腹了,卻遲遲未喊出「介錯」,以致於介錯人無法順利出手讓他人頭落地,束手無策之下也只好耐心靜等。(編按:介錯,日語唸作「go kai syaku」,指的是在切腹儀式中為切腹自殺者斬首,以求加速當事人的死亡,避免痛苦折磨的過程。執行者即稱為「介錯人」。)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