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發生在當我著手撰述有關日本食物發展史時候的事。當我試著羅列出日本人平時會吃的食品名時,形容得誇張一點,等於這世上所有人吃過的東西,日本人都沒放過。尤有甚者,日本人吃的種類還遠遠凌駕在全體人類的總和之上,這就是我最後得到的結論。
日本人不僅攝取的食物種類繁多,舉凡中國菜、西餐、俄羅斯料理、印度菜、墨西哥料理,乃至最近出現的非洲菜,都可以在街頭找到,幾乎到了無所不吃的地步。可以說世界首屈一指的雜食民族,就是日本人。
真不知道該形容為日本人對於食物特別熱衷,或是口腹之慾太強,可以確定的是,日本人的鐵胃不容小覷。就連調味的辛香料,有的民族可能只會使用胡椒,日本人卻是辣椒、生薑、芥末什麼都吃,而且絲毫不覺得奇怪。
吃海參、海膽、章魚、鯡魚卵也就罷,連鯡魚把卵產在昆布上所形成的鯡魚卵昆布,也被日本人視為珍貴的海味享用。據說,阿拉斯加當地人是不吃鯡魚卵昆布的,他們都是採來專門外銷到日本。
就連河豚乃至漆樹的嫩芽,日本人也甘冒生命的危險,只求一嚐人間美味。由此看來,日本人真可謂異常勇敢的民族,為了吃遍大江南北,我們甚至可以賭上性命。
這種非常人的貪慾,從另一方面來說,也代表著旺盛的生命力。說不定,這世上最難殲滅的民族就是日本人呢!
那麼,日本人又是以什麼做為遍嚐美食的標準呢?追根究柢,既不是營養夠不夠,也不是卡路里的含量,而是毫無理論根據的一種感覺,可能是「美味」、「難吃」、「符合時令」、「口感絕妙」……可以說日本人向來是靠味覺來選擇、決定飲食生活。從這結果看來,按照西方人的邏輯,日本人在飲食方面確實有太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
說到最不符合營養學觀點的食品,首推稻米。相較之下,稗子、小米和蕎麥就顯得合理多了。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進行徵兵健檢時,便發現平日以稗丸子、甘藷、沙丁魚為主食、來自九州和四國農村的年輕人體格最好。
甘藷是一種卡路里非常高的食物,不過這是指連皮吃的狀況下,若是剝皮後食用,則有可能造成胃燒心的毛病。我曾聽說,有位演奏津輕三味線的音樂家高橋竹山,曾對外表示他平日三餐都吃甘藷,從來不曾有過胃燒心的情形,那是因為他都連皮一起吃。他說的沒錯,甘藷如果連皮一起吃,就變成中性的食物;若能和綠色蔬菜同時攝取,那就更好了。
日本人純粹以美味與否做為選擇食物的標準,自然使得我們與某些營養完善的食品絕緣。
至於日本人為什麼會選擇吃稻米呢?那是因為所有的穀物中,稻米含有最多的麩質和糖分,正符合日本人所要求的「美味」。儘管挑剔的味蕾將日本人塑造成偏好稻米的擁護者,所幸這個美味的標準也帶來多樣化的副食品,足以彌補稻米在營養價值上的不足。
日本人無所不吃的飲食智慧,或許正源自長期偏食稻米的習慣下所激發的因應對策。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梅乾與武士刀:在傳統文化中的古老智慧,揭開大和民族創新獨步的關鍵》(原標題:什麼都敢吃!惡食文化勇冠全球的日本人)
責任編輯/謝孟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