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突然發現,生活中最重要的「美食街」,不是永康街、不是信義區、不在西門町、不在安和路,「居然」是濟南路。這條位於仁愛路和忠孝東路之間,大部分建築是四、五十年歷史老公寓的樸素街道,藏著數不盡的好餐廳,留下生命中許多美好時刻。
三家江浙風味餐廳
說「居然」的原因是,濟南路在台北眾多美食聚落中很少被提起,腦海裡從未形成「濟南路等於美食」的連結。正好碰到疫情趨緩,盤點想帶家人朋友造訪的好餐廳時──咦!怎麼這家那家正巧都在濟南路上呢?
「上海鄉村」是相聚人數較多時很適合去吃一大桌道地江浙菜的老字號,近幾年不少外省菜老館子紛紛熄燈,但上海鄉村生意一直還不錯,應與其菜餚始終維持一定水準,裝潢也願意投資有關。
老闆是無錫人,幾道無錫菜包括清炒蝦仁、無錫排骨和脆鱔做得真不錯。脆鱔是功夫菜,得先去骨以及內臟後用鹽水煮,炸兩次,最後再以特調醬料燒至入味,上桌時呈盤旋寶塔狀,口感酥鬆香脆,甜鹹酸達到微妙平衡。碰上小芋乃當季,它的蔥油芋乃值得一嘗。
當然,上海鄉村最有名的菜色當數烤方(東坡肉),燒得油亮軟爛,一場餐宴上親眼見到某媒體總編輯吃了四份刈包夾烤方!
遷台之初,蔣家的江浙背景讓江浙菜系在台北曾紅極一時,培養出不少徒子徒孫的廚人,短短濟南路上便有好幾家江浙菜。
上海鄉村外,稍稍平民化一點的有「詠豐堂」和「濟南鮮湯包」。詠豐堂個人只去過一次就不多說,濟南鮮湯包每每是不想排鼎泰豐的替代,據說師傅就來自鼎泰豐,它的小籠包就算沒有18摺也有15摺,特別是絲瓜蝦仁小籠湯包應有原廠的8、9成功力。或許為了市場區隔,菜色比鼎泰豐更多樣豐富。
靠近新生南路口的「東雅小廚」也頗值一提,原本也是偏江浙菜系小館,近年隨著老闆娘的品味與眼光,逐漸轉型為少油鹽、使用產銷履歷有機食材,盡量保留原味的類私房菜,據說是附近不少帝寶住戶的愛店。事實上,第一次造訪就是一位居住於帝寶的長輩做東。
個人意見,東雅小廚幾乎不會有地雷,下手雖不走濃油赤醬風格,但仍十分美味,最愛其燉蘿蔔牛筋腩、蒜燒黃魚以及獨創的花生芽炒蘿蔔乾。
要寫濟南路美食,不得不提時尚圈、文化圈有些知名度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四知堂」。
隱身大師建築裡的四知堂
四知堂所在老公寓是前輩建築師王大閎設計的虹廬,立面以本土斬石子呈現出現代主義的簡潔線條,即使是1964年完工的老宅,風華十足。老闆是廣告人出身,菜餚是由他主導的台式創意料理。整體環境太美了,老家具與擺飾、大量植物、浪漫的燈光……。在四知堂當過主人也當過客人,每每沉浸於氛圍中,吃什麼反而不大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