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一來,我歸納出了一個理所當然的結論:只有特定種類的書會暢銷。事實就是書店裡陳列的都是相同類型的書,書中內容都是過去的老生常談。
更進一步研究,就會發現這些領域的書,還有一套輪流暢銷的模式,因此,想要推出某種程度暢銷的書,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當然,想做出熱賣幾十萬冊的超級暢銷書,需要的是整個時代的天時地利人和,沒有想像中那麼簡單。不過,我判斷如果只是以5萬本程度的銷量為目標,倒是很有可能實現。事實上,我負責編輯的書有將近一半繳出熱賣超過5萬本的成績,晉升成暢銷書。
這套模式並非只能套用在出版界。一般來說,過於走在時代尖端的嶄新商品,往往具有不易銷售的傾向。這是因為,會買標新立異商品的人,只限於一部分狂熱分子或少數愛好者。
反過來說,暢銷商品必備的是符合「一般大眾」心中潛在欲望的要素。能打中某種普遍性的喜好,能帶來某種普遍性的安心感,具有某種普遍性的熟悉感⋯⋯如果沒有這些要素,就無法成為暢銷或長銷商品。而支持這些商品的「一般大眾」,就是包括我在內的99%的平凡人。
我們這些人的特性是什麼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喜歡「理所當然」的故事。喜歡看、喜歡聽這些故事,這就是我們的特性,也可說是本質。各種商品因應這個特性而生,結合經濟制度被消費,也造就了社會。
從前日本有部叫做《水戶黃門》的時代劇(古裝劇),是全世界罕見的長壽電視節目(竟然連續播映了42年)。明明每集播出的都是類似的劇情發展,仍然廣受一般家庭歡迎。當年還是小孩子的我,在與家人一同收看(或者說被迫一同收看)這個節目時,總會浮現一個疑問:「為什麼一樣的故事要看這麼多次?」
當我對家人提出這個問題時,得到的回答實在令我傻眼。
「只要看到黃門大人拿出那個官印,就覺得大快人心啊!」
「這樣也行?明明劇情發展都一樣啊!」當時年幼的我也不由得這麼想。
「原來大家都喜歡故事!而且是同樣的故事,早已熟知的劇情發展。」這個發現令我產生危機意識。將這件事套用在我身處的出版界就會發現,明明讀者是為了積極尋求自身進步才購買商業書閱讀,卻在不知不覺間被捲入「別人的故事」之中。寫在那些書裡的,毫無疑問都是某個成功者的成功故事。
沒錯,那些或許都是簡單易懂的故事,情節發展或許也是每個人早已熟悉的模式。
不過,這樣的書之所以會暢銷,其中的玄機並不難理解。我發現,藉由一再地確認這些故事,讀者從中獲得的其實只有快感與安心感罷了。
更危險的是,一如我前面提過的,那只不過是「別人的故事」,基於屬於別人的價值觀所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