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家的孩子好安靜啊,從我進來到現在一句我都沒說過。」來訪家裡的客人這樣對你說;「那個孩子在班上幾乎沒說過話...我有點擔心他是不是有自閉症,他在家裡也是這樣嗎?要不要讓他跟學校的輔導老師談談?」孩子的導師這樣跟你說。
而你注意到家裡的孩子出到外面便什麼話也不肯說,雖然在家裡一切都很平常,他也會跟你聊天、說最近發生的事,但你開始懷疑他有沒有朋友,甚至擔心他該不會受到時下常見的霸凌...於是,你在想,這孩子得了自閉症嗎?是不是在學校被欺負了?
隨著最近心理衛生資訊的增加,民眾對於心理症狀的資訊也逐漸增加,比如一些病名如:自閉症、過動症、亞斯柏格、精神分裂症、憂鬱症、躁鬱症等等,然而根據近期的研究,較不為人所知的「選擇性緘默症」在低年級兒童間的盛行率卻遠高過常聽見的自閉症、妥瑞氏症、重度憂鬱症等等,而且經常被誤診為自閉症、智能障礙等,然而,這些疾患和選擇性緘默卻並不相同。
學者研究發現選擇性緘默症發生好發於兒童與青少年,一般初發在五歲以前,但到進入小學才會被診斷,原因可能是孩子在家都能與父母自在的交談,但面臨陌生的環境讓他們感到焦慮而開始出現選擇性緘默;而病因仍然不確定,但撇開病因認定相迥不談,多數專家認為選擇性緘默症與社交恐懼有關,也就是說,他在不熟悉場合便容易感到焦慮而無法開口說話。
比方他在家裡的時候跟家長說話都沒有問題,但是面對陌生人、或者陌生的環境,他可能就會閉口不言。
如果你擔心你的孩子可能有選擇性緘默症,你可以尋求諮商心理師的幫助,或者醫療體系中的兒童心智科醫師,諮商心理師會對孩子採取一些心理治療方式來幫助孩子,至於兒童心智科醫師則會評估給孩子開藥,藥物的部分主要在協助孩子減緩焦慮定、感到自在。
然而,無論何種治療方式都需要與孩子最親的、家長的協助與耐心等待,因為沒有一項治療方式是立竿見影的,但相信家長們能在治療過程中漸漸看見孩子的進步。
也許治療期間家長可能會心急的希望孩子有立即而顯著的改變,然而孩子依然在學習階段,必須耐心地等待,只要孩子有一點小進步就立刻以讚美或獎勵等方式增強孩子繼續進步的意願,降低完全不溝通的比例,讓孩子可以用點頭或者手勢等非口語方式代替,避免強迫孩子發言、也不要把他當作異常的孩子,因為這樣可能反而導致反效果以及在厭惡發言與強迫間的惡性循環,本來就很難說話卻又被強迫著一定得說,也只會讓心裡不舒服的孩子更加討厭說話這件事,於是緘默的情況又變嚴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