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被強拆又拿不到補償、丈夫還被打成殘廢…這篇文章告訴你,台灣為何需要難民法

2017-06-02 15:09

? 人氣

菲律賓南部的馬拉威市陷入戰火,當地居民不得不逃到附近的難民收容營棲身。(美聯社)

菲律賓南部的馬拉威市陷入戰火,當地居民不得不逃到附近的難民收容營棲身。(美聯社)

全球化之下,難民議題也不再是個別區域的事物,支持人權與人道救助的國家都有責任在難民議題上盡一份心力。台灣在去年7月左右通過「難民法」草案初審,終於讓邁入新進國家的行列,可望進一步連結1951難民公約以及1967難民議定書等國際規範,落實難民人權的保障到基本法律之中,而非如過去以「專案」方式,僅處理少數的個案。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難民議題在這幾年如火如荼的發酵著,無時無刻可以從各大媒體報導中,見到來自敘利亞,中東等地的悲慘故事。他們看似很遙遠,台灣對這方面一向說得多做得少,除了少數幾個基金會,醫療團曾赴當地提供協助外,社會上普遍並未能凝聚出接納難民的共識。

在鄰近的亞洲,難民問題也十分嚴峻。以曼谷來說,數萬民沒有身份,無法得到基本教育與社會安全保障的難民,滯留在大街小巷,等待聯合國難民署(UNHCR)審核其難民資格(註一)或等待轉送往第三國安置。這之中又牽涉到第三國接納與否、國際政治與主流輿論等敏感議題,所以即便經過聯合國嚴格的資格認定,拿到合法難民身份,仍有可能一等就是好幾年仍無法順利安置,甚至有滯留幾十年的案例。而泰國政府未簽署聯合國難民公約,因此對於境內的難民基本上不提供任何保護與救助措施。

「我們希望國際社會救救我們,我們真的已經快走投無路了。」張淑鳳來自北京,年約40多的她帶著女兒,在兩年多前經朋友幫助下逃到曼谷,並向聯合國難民署遞交相關證明,申請政治庇護。「我們老家在義順,實在是再也待不下去了,不然誰願意離鄉背井流落成難民⋯⋯」說起過去的故事,張淑鳳不僅悲從中來,表示祖輩留下的房子被迫拆遷,說好的補償又遲遲未下來,想討個公道,卻被以擾亂社會秩序的名義,雙雙送進刑事拘留,丈夫被打成殘廢。無奈之下,借了幾萬塊便來到泰國。「我自己這輩子辛苦不打緊,但我放不下的是我女兒,20多歲的女孩子了,耽誤了學業與往後的人生可就不好了⋯⋯」。

(圖/想想論壇提供)
母女倆請求聯合國難民署協助(圖片來源:作者/想想論壇提供)

這樣的例子在曼谷還有很多,來自中國並具有合法身份的難民,大約有兩百多人。面對美國緊縮名額,歐洲、紐澳、加拿大等又更傾向以接納「中東/歐洲地區」的難民為主,中國籍難民的處境更加無人問津。台灣此時或許可以跳出來思考,作為文化習俗相近,語言又無障礙的國家,提供難民一個安身之處,或許也是為國際社會盡一份力的具體表現。

(圖/想想論壇提供)
2011年聯合國難民署於泰國的支部工作人員與住民們(圖片來源:UNHCR.org/想想論壇提供)

誠然,一個接納難民的社會勢必付出某些成本,加上錯綜的政治利益,仇外的民族情緒,都可能造成負面效果。然而,一個現代的社會,台灣在許多重大災難上不遺餘力的捐助與賑災,以及龐大的農耕,醫療團隊遍及世界上最貧乏的地區,對於近在咫尺的人權議題,更應該展現人道主義的思維,此舉不僅能夠真正幫助到需要幫助的人,更是為台灣在國際間打響聲譽,讓世界看見台灣的貢獻與努力

不過話又說回來,作為一個進步的文明,無論經濟上,政治上與成本考量上的利弊得失,都不應該做為排拒難民的藉口。沒錯,我們應該要有審慎的評估與完善的配套為前提,但更應該基於基本人性價值的考量,去協助難民融入本地社群,讓他們在未來能以其他有形或無形的方式,回饋這片土地與人民

期待台灣的「難民法」能盡快制定並落實,我們總是希望爭取更多的國際關注,若是無法以經貿或政治實力一較高下,不妨思考以人文創新、人權立國等方式,讓台灣成為亞洲區領先的國家。

註一:聯合國亞太總部位於泰國曼谷,難民署(UNHCR)的區域總部辦公室亦位於此,故吸引亞洲各國的難民,紛紛湧向曼谷希望申請庇護與尋求協助。

作者|Jack Huang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想想論壇(原標題:全球化的難民議題 :期待台灣的難民政策)

責任編輯 / 林安儒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