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這麼好,難道政府不知道嗎?
當然知道。我國有關海綿城市之建設,過去以建築為主體,由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提出《綠建築評估手冊》之「基地保水」帶頭發展,運用八種基地保水手法:綠地、透水鋪面、花園土壤、貯留滲透空地或景觀貯留滲透池、地下貯留滲透、滲透管、滲透陰井及滲透側溝,並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
臺北市政府也以「韌性城市」之理念,打造保水、透水、防洪、生態功能的城市,並以在臺北市車行道路、人行道路、停車場、校園及公園等地進行工程。
但是,我們的思維慣性沒有改變,淹水自是必然結果。
有關海綿城市的相關法令《建築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中規定,透水鋪面施工基地壓實密度需達90%以上,如此高的密度,土地無法呼吸,土壤幾乎已無法透水。
海綿之所以有吸水的效果,就是因為海綿裡有很多空隙,但現在這些空隙都沒有了,然後回頭你說要環保,所以在其上鋪設透水瀝青、透水混凝土、透水磚等透水鋪面,鋪再多又能怎麼樣呢。
法律都是專家制定的,這麼簡單的道理,難道他們不知道嗎?
原因出在你我的生活習慣。透水鋪面多鋪設於人行道、腳踏車道,但我們常會把汽機車直接停駛或經過人行道、腳踏車道,若基地土壤密度沒有壓實,承載力不足,則容易造成沉陷,人行道將凹凸不平,我們可不管這是什麼海綿城市的美意,我們只知道打1999。因此,如何在人民生活習慣、海綿城市施工需求之中達到平衡,仍有一段溝通之路要走。
另外,海綿城市與許多公共工程一樣,也會遇到維護保養的問題。海綿城市許多工法常使用粒料間之孔隙透水、儲水,然而,這些孔隙隨著時間慢慢地被灰塵、垃圾等阻塞,影響其透水儲水效能。
因此,海綿城市不管在道路、公園、花圃等,需定期維護及管理,使其在汛期能有效發揮作用。
政府目前推的前瞻計畫五大項目之一「水環境建設」,預定投入逾1,500億元,要營造不淹水的環境。然而,攤開裡面的計畫,我們依然繼續依循著舊時工程迷思,想要將整治外水成功的工程經驗,移植到治理內水。
只靠砸錢做工程,辦不到!
未來海綿城市的發展,除考量適地性設計之外,要開始收集既有的都市雨洪管理的各項措施和設施資訊,將觀測、控制系統與物聯網互相連結,完善城市雨水管理資訊建設,建構雨水管理資料,並將各類資訊進行儲存、分析,回傳至雲端系統以巨量資料分析計算,並反應回饋至物聯網,發展自我調適之雨水管理調控,建構智慧城市之雨水管理,提供對超過規劃的降雨量、突發事件的應對方案,以及減輕突發事件損失的新思路。
突破傳統城市排水框架,我們不再以快速排水為都市雨洪治理的基本信念,不要將問題視野侷限在堤防、疏浚、排水等工程上,應從「治水」的本位主義,轉換思維到「雨水共存之改造環境」。
作者介紹│黃恩浩
因受聖經「治理這地」啟發,於是開始成天研究都市雨水的利用,專長為海綿城市、雨水管理、基地保水、都市防洪,是國內新生代的水資源專家。協助政府修訂基地保水設計技術規範、社區及建築基地減洪防洪規劃手冊、屋頂綠化技術手冊等,並規劃福山部落雨水利用多元供水工程、海洋大學雨水公園案,期待協助國家創造更優質的都市水環境。同時為美國LEED認證專業人員、環境教育人員以及綠學院的綠色帶路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綠學院(原標題:川普拼經濟不愛地球,臺灣要軌道不要抗洪?)
責任編輯/謝孟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