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下個雨就淹成這樣?水利專家警告,根本是台北人自己摧殘生活環境的結果

2017-06-05 14:39

? 人氣

台北市2日暴雨,濟南路一度淹水淹至腳踝。(顏麟宇攝)

台北市2日暴雨,濟南路一度淹水淹至腳踝。(顏麟宇攝)

把雨水管理好,就可以減緩城市型水患及降低水質惡化。如此,還能以「儲水」取代「排水」,一方面可儲存水資源,另一方面可減低水患的威脅,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這道理大家都懂,但如果台北人生活習慣不改,怎樣都行不通啊……

美國總統川普先前宣布退出巴黎協議,這幾天全世界各地都出現極端天氣釀災,臺灣也被暴雨轟炸,多處地區單日累積雨量超過600毫米,有些地區甚至單日累積雨量超過1,000毫米(編按:氣象局稍後修正了異常數據,這次暴雨並無任何地區單日累積雨量超過1,000毫米),距離2009年八八風災創下1,400毫米的紀錄也不遑多讓了,而且這還沒到颱風季節呢,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好多鄉民說因為川普退出巴黎協議,所以老天爺生氣了,但卻沒長眼,把雨下在臺灣而不是美國。我們對於氣候變遷,最直接的反應常常是「這不是我的錯!」,因為日子已經夠苦了,何必再給自己增添罪惡感,這一定都是川普害的!

2001年的納莉颱風,大台北都會地區因為大雨造成河道溢堤,「外水」入侵都市造成嚴重水患,整條捷運被當成水庫,停駛超過一個月,痛定思痛,2005年員山子分洪道完工,從此台北再也沒有出現因為河道溢堤而淹水的問題,然而,為何淹水事件仍頻繁出現?

答案很簡單,雖然我們解決了「外水」的麻煩,但都市洪澇最重要的問題出在「內水」。

都市人口密度高,為了人類的活動,不透水鋪面如道路、建築、水泥大量取代草皮等透水鋪面,當大雨一來,降在都市裡面的「內水」根本沒地方去,於是漫溢在都市中造成淹水。

堤防與分洪道蓋得很漂亮是沒錯,但只能減緩降低「外水」的風險,也就是在都市周圍的河川不會漫溢到都市中,當這次梅雨最大時雨量強度超過100毫米/小時,這麼多的水蓄積在城市內排不了,當然淹水。

排水防洪已經是上個世代的工程思維,大自然給我們的挑戰越多,我們越要有新的思維,新的解方,這個可能性就是「海綿城市」。

海綿城市(Sponge City)如「海綿」二字的形象,是為可以吸水、保水、儲水、過濾水的城市,把都市變成海綿,水一來就立刻現地消減(on-site abatement),像是被海綿吸收一樣。

把雨水管理好,就可以減緩城市型水患及降低水質惡化。如此,還能以「儲水」取代「排水」,一方面可儲存水資源,另一方面可減低水患的威脅,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海綿城市透過規劃與工程手法,將自然環境與人工設施相結合,在自然降雨、地表水、地下水和人工給排水等四大系統,利用貯留、入滲、淨化、利用、排水等,使城市適應環境變化,因應自然災害。

喜歡這篇文章嗎?

綠學院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