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闡述忙碌的現代人睡眠不足的程度時,有時候會用過去與現代比較—「過去的人睡十個小時」,但這兩個時代環境截然不同。
過去沒有螢光燈或燈泡,夜晚的照明只有月光或消耗品的蠟燭而已。在這樣的環境下,一般人就只能睡覺。拿這種環境和現代生活比較,根本毫無意義。
看看自然界的動物,花越長時間進食的草食性動物,睡眠時數越短;而空閒時間越多的動物,如樹懶、無尾熊,則會花非常多時間在睡眠上。人類也是如此,看看你周遭的人,不難發現越有空閒的人,睡眠時數越長。
從動物的例子,我們可以注意到:疲勞、運動量等因素,與睡眠時數並無因果關係。
再者,野生的馬睡眠時數只有一小時左右;住在馬廄中的馬,睡眠時數則達到四小時以上。也就是說,「每種動物會依其種類,擁有符合其生物本能的最佳睡眠時數」,這種說法是很牽強的。
事實上,自然界中的動物是依據醒著時的活動時數,調配睡眠時數的長短,而非由某個固定的睡眠時數,來左右活動時數。
從這樣的角度來思考就會發現,在忙碌的現代社會中,七小時已是過量睡眠,一個人睡得越久,越跟不上周遭的速度,最後就會被淘汰。
常識:睡不夠久就會睡眠不足
真相:睡眠時數與睡眠不足毫無關係
若沒有鐘錶,就不會睡眠不足
或許有些讀者會想:「如果七小時是睡過量,那要睡幾小時才對?」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先告訴大家一項有趣的調查報告。
這項調查報告帶給我們的啟示是,睡眠時數是擁有時間概念的人才有的想法。
一九○八年,英國探險家伊迪絲.杜韓,在北阿爾巴尼亞山岳地帶調查當地人生活。當時在北阿爾巴尼亞並沒有時鐘,當地人都是配合太陽的起落生活。他們習慣在太陽來到至高點的正午,吃當天的第一餐,在日落一至二小時後吃第二餐,飯後便上床就寢,並在日出前起床。
夏至時,太陽在午後八點左右下山,所以他們會在九至十點左右用餐,然後就寢。凌晨四點左右,太陽開始升起,他們會在三點左右起床活動。因此,睡眠時數只有四小時左右,兩頓飯間隔長達九小時。
反之,冬至時,他們會在午後五至六點左右開始用餐,八點左右上床。隔天太陽會在早上八點左右升起,所以他們會在七點後起床,展開一整天的活動。此時的睡眠時數長達十一個小時,兩頓飯的間隔只有五至六小時左右。
當杜韓這個帶著鐘錶的闖入者來到此地時,會發生什麼事?當地人夏天一天睡四小時仍生龍活虎,但杜韓卻說她嚴重睡眠不足。
越來越接近冬天時,杜韓告訴他們,他們的生活規律改變了,北阿爾巴尼亞人卻完全不能理解她在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