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提到了叔本華,就一定要談談他和母親的關係。上一章沒寫主要是限於篇幅,另一方面則是想趁此機會單獨寫一篇哲學家和女性這個主題。歷史上,哲學家和女性的關係,經常稱不上幸福美滿。
那麼,就從叔本華和他母親開始吧!亞瑟.叔本華於一七八八年生於波羅的海旁的但澤(Danzig,位於今日波蘭境內),父親經商,原本在但澤做生意,後來舉家遷居到漢堡(Hamburg,位於今日德國境內)。他在一八○五年疑似自殺過世,留下大批遺產。
叔本華的母親約翰娜(Johanna, 1766-1838)個性熱情活潑,富有文學天分,但和丈夫的感情並不融洽。因此丈夫死後她帶著孩子搬到威瑪(Weimar),開始追求自己的幸福。她一邊在宮廷任職,一邊寫小說,成為非常受歡迎的暢銷小說家,連大文豪歌德也很欣賞她。
至於兒子亞瑟.叔本華在父親還在世時被迫學商,父親死後他終於如願以償投入學術生涯。他在威瑪延請家教教授希臘文和拉丁文,進步之神速連老師都感到相當驚訝。
但這對母子的感情實在糟到極點。一八一三年,兒子難得地將學位論文《論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Über die vierfache Wurzel des Satzes vom zureichenden Grunde, 1813)獻給母親,母親卻嘲笑道:「怎麼看都像是給藥劑師讀的書。」兒子大怒,回嘴道:「我告訴妳,總有一天妳的那些書在倉庫裡半本也找不到,而我的書還是有人讀!」母親聽了,就像平常一樣毫不示弱地毒舌回敬:「對啦,但就算到那時候,你的書還是一本也賣不掉。」確實,那時候母親的書比兒子的暢銷多了。
另一方面,兒子很崇拜母親的好友歌德,歌德也看出這個年輕人資質非凡。他向約翰娜讚美她兒子的才能,沒想到母親立刻勃然大怒:「沒聽過一家會出兩個天才!」一怒之下居然把兒子跟歌德一起從樓梯上推下去。於是兒子恨恨地向母親說:「以後沒有人會知道妳是誰,只會因為我而記得妳!」當時叔本華不服輸的話,今日看來竟然一語成讖。
這對母子從一八一四年五月決裂,到一八三八年母親過世為止,整整二十四年再也沒有見過面。
叔本華終身未婚,知心朋友一個也沒有,只有一隻叫做「Atman」(意為「靈魂」)的獅子狗陪他在法蘭克福的住處度過最後三十年。他非常討厭女人,一八二○年發生了一件事,有個中年女裁縫在他家樓梯間大聲聊天,他竟然將她推下樓,導致女裁縫重傷。法院判決他必須每個月支付女裁縫慰問金,賠償她一輩子。二十年後女裁縫終於死了,叔本華在日記上寫下:「老婦死,重負釋。」(obit anus, abit onus.)
至於尼采與女人的故事裡,埋下悲劇種子的是小他兩歲的妹妹伊莉莎白(Elisabeth Förster-Nietzsche, 1846-1935)。兄妹倆從小感情融洽,伊莉莎白叫哥哥「弗立茲」,尼采則以南美動物羊駝(Lama)的名字給妹妹取了一個小名「拉瑪」。
一八八二年,尼采透過德國年輕哲學家保羅.雷(Paul Rée, 1849-1901),結識了俄羅斯貴族出身的女作家露.沙樂美(Lou Salomé, 1861-1937),陷入複雜的戀愛關係,三人開始奇妙的共同生活。不料妹妹伊莉莎白介入了尼采的感情,不斷中傷沙樂美,導致尼采和沙樂美分手,兄妹的感情也出現裂隙。
伊莉莎白在三年後的一八八五年嫁給反猶太主義者佛斯特(Bernhard Förster, 1843-89)。隔年她不聽哥哥勸告,和丈夫等十四個家人一起移民南美洲巴拉圭(Paraguay)中部的荒地,夢想去建設一個純粹亞利安人的殖民地「新赫爾馬尼亞」(Nueva Germania)。
伊莉莎白就這樣暫時遠離了哥哥,但一八八九年六月,丈夫因為殖民事業失敗而自殺,伊莉莎白又回到德國,繼續影響哥哥的命運。
就在這一年年初,尼采在義大利都靈(Turin)的街上精神病發作,住院十四個月之後回到故鄉。因為尼采終身未婚,此時由母親負責照顧他。
此時伊莉莎白再次回到南美洲處理新殖民地事業的善後,同時也監督母親照顧精神失常的哥哥。一八九七年母親過世後,她便搬到威瑪和哥哥同住,指導接替母親照顧哥哥的看護士。在一群年輕助手的幫助下,她還著手編輯尼采的著作和遺稿,並執筆撰寫他的兩本長篇傳記。
透過這些工作,她同時巧妙地實現了三個目的:
一、把哥哥神格化;二、將自己創造成哥哥的心靈伴侶、唯一理解他的人;三、盡可能「美化」—其實是按照自己的心意任意解釋—哥哥的哲學。
接著,她甚至偽造、竄改尼采的信件,並以她對尼采哲學淺薄的認識,編輯他最後的遺稿,出版了「尼采的主要著作」《權利的意志》(Der Wille zur Macht, 1901)。而且她晚年還協助過納粹,與希特勒友好,將尼采哲學作為納粹統治之用。
確實,因為有伊莉莎白所下的工夫,尼采的哲學才能在世上發光發亮;尼采的任何斷簡殘篇她都仔細收集,對其思想推崇備至,這一部分她功不可沒。但不容否認的是,伊莉莎白確實大幅歪曲了尼采的思想。她被批評為災難的種子,只能說其來有自,難以反駁。
一般來說,十九世紀之前出現在哲學史上的女性寥寥可數。在哲學的誕生地古希臘,人們所推崇的是同性之間的少年愛,幾乎不見女性的身影。
例如, 蘇格拉底身邊最多也只有三個女人: 有名的悍妻贊西佩(Xanthippe),替他生了三個兒子;他還有另一個妻子,名將「正義的」阿里斯提德(Aristides)的孫女蜜爾特(Myrto),跟蘇格拉底生了兩個兒子;再來就是柏拉圖《會飲篇》(Symposium)中蘇格拉底提到的老師曼丁尼亞(Mantinea)的女巫—第娥提瑪(Diotima)而已。
至於柏拉圖,他不但沒結婚,還有個同性戀人,出身西西里島的政治家敘拉古的狄翁(Dion of Syracuse, 408/9-354 B.C.)。而亞里斯多德雖然結了婚,但他太太本是小亞細亞的阿索斯(Assos)僭主的側室,亞里斯多德寄居在此時,僭主將自己的側室讓給他作妻子。
之後在哲學史中出現的女性,根據第歐根尼.拉爾修的《哲人言行錄》, 蘇格拉底這一脈衍生出的犬儒學派中有一位女學者希伯嘉(Hipparchia, 350?-280? B.C.),不過我覺得她的故事沒那麼精彩。
再來就要介紹公元四世紀後半,出身亞歷山卓學術世家的希帕提婭(Hypatia, 370?-415)。
她父親席昂(Theon of Alexandria, 335-405)也是哲學家,她從小跟隨父親學習天文學和數學,年紀輕輕就校訂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第三卷。三八○年代後半她開設自己的學校,講授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及普羅提諾的新柏拉圖主義。
據說她美貌與知性兼具,終生保持處女之身,平日穿著樸素的白色長袍,對任何事情都保持平靜客觀的態度。
但因為她是異教徒, 招致亞歷山卓主教聖濟利祿(Cyrillus Alexandrinus, 376?-444)的厭恨。四一五年一群基督徒在街上埋伏攻擊她,將她擄至一間教會裡脫光衣服毆打致死,還用貝殼刮下她的肉,焚燒屍骨之後丟進河裡。
主謀者聖濟利祿主教因為消滅異教徒有功,在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兩個教會中都被封為聖人。
接下來出現在哲學史上的女性,就是前文提過的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妮卡了。
中世紀的哲學家都是神職人員,與女性的關係自然比較淡薄。一旦鬧出問題,大概就會變成像法國經院哲學家阿伯拉(Pierre Abélard, 1079-1142)與少女哀綠綺思(Heloise, 1101-64)那樣沸沸揚揚的愛情故事了。
到了近代,哲學家仍以單身者居多。有人是真正的單身,也有人像笛卡兒這樣僅僅表面上單身。若不刻意區分這兩種情形,布魯諾、法蘭西斯. 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霍布斯(Thomas Hobbes, 1588-1679)、伽桑狄(Pierre Gassendi, 1592-1655)、笛卡兒、帕斯卡(Blaise Pascal, 1623-62)、洛克(John Locke, 1632-1704)、斯賓諾莎、馬勒布朗奇(Nicolas de Malebranche, 1638-1715)、萊布尼茲、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康德,全都單身,無一例外。再加上晚近的叔本華、尼采、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 1889-1951)一個個繼承了單身的傳統,看來哲學家與女性,似乎是不太合得來。
作者|木田元(1928-2014)
日本知名哲學家。1928年生於日本新瀉縣。畢業於日本東北大學文學部哲學專業。日本中央大學名譽教授。因通俗易懂地翻譯了馬丁‧海德格爾、埃德蒙德‧胡塞爾、莫里斯‧梅洛—龐蒂等現代西方哲學家的著作而廣為讀者熟知。「二戰」結束之初,靠從事黑市交易維持生計的一段經歷也頗具傳奇色彩。主要著作有︰《反哲學入門》、《現象學》、《反哲學史》、《海德格爾的思想》、《梅洛—龐蒂的思想》、《沒能成為黑市商人的哲學家》、《彈鋼琴的尼采》、《哲學於人生是否有用》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蔚藍文化《哲學散步》(原標題:哲學家與女性)
責任編輯/林安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