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價格只剩1間房、87人考慮中」為何讓你忍不住下訂單?《華爾街日報》揭電商沒說的秘密

2020-07-02 17:38

? 人氣

電商是如何運用消費心理學,讓我們不知不覺的掏錢出來呢?(圖/取自Unsplash)

電商是如何運用消費心理學,讓我們不知不覺的掏錢出來呢?(圖/取自Unsplash)

「只剩1間房間!」、「87人考慮中!」打開訂房網,瀏覽著這次旅遊想要入住的飯店,原本只想先看看多比價再做決定,卻在看到這些標語時立馬下了訂單。這樣的場景你是否覺得很熟悉?其實這都是消費心理學中的「稀少性」、「急迫性」默默在掏空你的荷包!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消費心理學:「稀少性」和「急迫性」讓購物變成一場戰爭

《華爾街日報》在一場研究中發現,由於現在越來越多人習慣在網路購物先把東西丟到購物車,等到比完價後再決定要買哪一個。因此業者只好釋放稀少性的訊息,告訴你「庫存只剩兩個,錯過就沒有!」讓消費者擔心如果不趕快決定,可能會錯過千載難逢的購物機會。你是否也發現,在訂房、買機票,或者是想要購買一些限量商品時,看到這類訊息時會特別緊張?

此外,過去幾年台灣也曾出現過幾次大規模的全台搶購潮,像是2014在各大賣場瘋狂被秒殺的雷神巧克力,甚至有人不惜花更多錢找日本代購,只為一嚐它的滋味。2016年寶可夢這款遊戲興起時,許多人不眠不休只為了抓到限量稀有品種,瘋狂程度無法想像。這都是商品的「數量稀少」在作祟。

2020年全球遇上新冠肺炎,一窩蜂的搶購衛生紙、口罩又掀起一波話題。在商業心理學中,當人們看到空空的商品層架時,心裡會產生恐懼感,擔心別人都買到了只剩自己沒有買,因此對於這些商品趨之若鶩。聰明的商人就是抓住了這個心理!

稀少性策略用在這些商品,不但沒效還會造成反效果

不過這個策略真的百分之百管用嗎?《華爾街日報》發現其實它有例外!像是一些比較耐用的日常商品,例如清潔工具、廚房用品等,若是這樣促銷,恐怕會讓消費者以為這個產品質量不好、不受歡迎滯銷或是因為老舊準備停產。

另外民眾通常會大量購買的商品例如電池、燈泡、派對用品,也不適用稀少性心理。可能會造成消費者誤以為這些商品庫存不足,因此轉而跑去別家商店買了。

不過,亞馬遜公司(Amazon)則有自己的一套解方,他們會在快閃活動期間,在網頁中加入倒數計時器,不斷提醒消費者這個活動何時結束。且如果消費者能夠在幾分鐘之內完成購買,亞馬遜還會提供更快的免費宅配服務。根據最新研究顯示,增加時間緊迫性可以有效提高銷售率。

然而,購物其實就是一場買家與賣家的心理戰,人們常認為限量的東西更有價值,且越得不到的東西反而越想得到。仔細回想過去的購物經驗,許多人都曾因為衝動消費而花了不少冤枉錢。即便如此,消費者的眼睛仍然是雪亮的,一旦商家被揭穿這些「限量」的商品根本是場騙局,恐怕不會有人再相信。而使用次數過多時,稀少性的訊息也會受到質疑,買家也會逐漸感到厭倦,最後造成反效果!

閱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2.6折以上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責任編輯/林安儒

喜歡這篇文章嗎?

焦家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