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求寫實,書中再小的人物也一定都有參考的照片,他花很多時間上網找尋符合自己想像的人物照片,光畫一幅畫就得花上一個月,加上資料蒐集時間更是不容小覷。
「你知道為什麼這頁的場景像在馬路上拍,下一頁就立刻變從樓上往下拍嗎?」活潑的良根翻翻手上的作品,忽然這麼問道。原來是因為第一頁的老公寓風景是在中永和一帶取景的,他們無法私闖民宅、只能在路上拍;下一張到了郭漁曾經住過的六張犁,熟門熟路的兩人就知道怎麼找到最佳角度。一幅幅畫裡,藏著無數用心。
他們也提到,曾經想去台灣大學一棟教職員宿舍拍照取景,卻直接被管理員打槍。「其實當時找的理由超爛的,就說『想上去拍照』。」談起這段回憶,兩人笑得特別開心。從小就一起在數學作業簿上畫漫畫的兄弟倆,幾十年後依然是最合作無間的好搭檔。
「小時候的美好,我想重現給大家看。」童年回憶變創作養分
住在台中的他們,每年寒、暑假都會回到台南鄉下的阿公家。「在那邊真的超好玩的,不是在水溝抓魚、就是鬥蟋蟀。」、「廁所在外面,那茅坑超大、以前都好怕掉下去。」、「而且晚上出去一片黑,都覺得好像有鬼。」講到兒時點滴,兩人爭先恐後地分享。
不過,他們稍微冷靜下來後,也急著補充:「當然,久住的話就不用了!還是寒暑假去放鬆就好。」
大學主修工業設計的良根,早早就參與創意市集,他說:「當時創作一些台灣風景,只是單純想賣給外國人,但後來才發現,那是源於對小時候的懷念。」畢業後,他曾到設計公司工作一陣子,畫過插畫、也設計過一般人絕對不會注意的7-11關東煮桌子。但為賺錢而畫,絕對不比為自己創作來得開心,工作兩三年後,他決定自己出來接案子闖看看。
念理工科的郭漁則醉心於文字,他分享,以前沒事就會在Facebook寫下每天發生的趣事,久而久之竟有陌生人鼓勵他、想跟他當朋友,讓沒有中文相關科系底子的他意外驕傲。
郭漁表示,除了多閱讀,也會靠抄寫別人的作品、再進行「二次創作」來豐富自己的文字能力。「學到融會貫通之後,就可以把別人的東西丟掉,化作自己的經驗。」
不顧媽媽反對、畫兩星期只賺三千,兩人苦熬終於出頭天!
在台灣多數家長眼裡,創作是很好的事情,卻不是一個好的職業。兄弟倆的媽媽同樣期盼孩子能坐辦公室、有穩定收入。問及當時如何說服媽媽同意他們全職創作,他們異口同聲地說:「你總該先做點什麼出來啊!」
良根表示,一開始自己接案時,為了維持生活,一邊接Case、一邊創作。很幸運地接到一個薪酬足夠他生活半年的大工作,需要為鳳梨酥店作完整設計,不只畫插圖,連室內設計也一手包辦,媽媽這才稍微安心。之後,工作機會陸續找上門,造就了如今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