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飯、吐司是最危險醣分!日本醫學專家道真相:常吃這些不只易胖,罹癌風險也大增

2017-06-23 16:26

? 人氣

此外,脂肪幫助人體維持一定的體溫,溫柔支撐著我們的內臟。必要的時候,脂肪也會被拿來作為能量。如果脂肪累積太多對人體不利,那為何人類還是累積過量的脂肪呢?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請各位先遙想我們的祖先。人類的「肉食」起源自兩百五十萬年前,那是一種仰賴狩獵的生活。狩獵生活無法安定地確保糧食,抓不到獵物就沒有飯吃,無論如何都只能空著肚子,連去打獵的力氣都沒有。因此,人體進化成在體內堆積脂肪的構造,以面對沒有食物可吃的時候。當人體餓到一個極限,累積的脂肪就是可供使用的能源了。有了能源,人類又可以去打獵了。很遺憾的,累積脂肪的機制,是求生所帶來的演化。

然而,現代已經沒有打獵的必要了。我們非但不缺糧食,甚至隨時隨地都有豐富的食物可用(當然這是指先進國家),但基因還是有累積脂肪的機制。我們不會過度饑餓,沒有機會使用累積的脂肪。脂肪越積越多,這就是肥胖的成因。

人類本來就是肉食動物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歷史,人類大約是從一萬年前開始,以稻米或小麥等穀物為主食。農耕是一種在氾濫的大河流域播種的簡單行為,不過能夠儲存稻米和麥子,定居也變得可行了,人類組成大聚落一起生活,形成了奠定社會基礎的生活方式。

狩獵生活終日膽戰心驚,不曉得能否抓到獵物;相比之下,農耕的生活更為安泰,於是人類就邁向農耕生活了。

人口有了爆發性的成長後,稻米、小麥、玉米等穀物的栽培也逐漸興盛。過去原始人食用的含醣食物,不外乎水果、樹果、木根等。從這些食物中攝取的醣分,分量想必不多。改吃穀物後,人類就開始攝取大量醣分了。綜觀人類漫長的歷史,從吃肉演變到吃穀物是一件很突兀的事情。

人類從250萬年前開始,就具有適合肉食生活的代謝機能,我們的基因中含有肉食的習性。

在一萬年前突然開始吃穀物,基因也沒有改變。主食從蛋白質變成醣分,身體還是採用肉食的機制。大家都說「日本人是米飯國度的居民」,其實日本人以米飯為主食,也是從4千年前才開始的。

而所有含醣食品中,精製的碳水化合物和砂糖,是18到19世紀才廣為流傳。才短短的200年,250萬年中的200年。大家瞭解這個單位的差距嗎?兩者的單位差了百萬年啊,人類食用醣分就是如此「近代」的事情。

大量攝取精製化醣分的飲食生活,肉食性的身體有辦法適應嗎?答案是否定的。這也代表,我們的身體負擔很大。最好的證據就是,罹患糖尿病、中風、心臟病、癌症、老人痴呆症的現代人愈來愈多。

一碗白飯的醣分,相當於「17顆方糖」

現代人整天把醣分掛嘴邊,但真要討論什麼是醣分,相信很多人都答不出來。聽到醣分二字就聯想到砂糖或甜點的人,真的是太天真了!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