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後半,咖啡才跨出義大利國界。熱愛旅行的威尼斯作家皮埃羅.德拉瓦(Pietro Della Valle,1586-1652,義大利作曲家、旅行者和遊記作家,文藝復興時期足跡遍布歐洲),被視為是東方主義的先驅,他率先於1644年把咖啡引進馬賽(一般認為把波斯貓帶進歐洲的也是他)。
同年,馬賽人尚.德拉侯克(Jean de La Roque)從君士坦丁堡帶回來了幾包咖啡,更重要的是,他把煮咖啡的器具以及品嚐咖啡的專業知識也一併帶回馬賽。儘管如此,由於海洋貿易的發達,咖啡館的設立則是先從阿姆斯特丹和倫敦開始,而至遍地開花。1676年,英國司法試圖立法禁止設立咖啡館,理由是自由派在那裡集會滋事,引發群情激憤因而不了了之。1700年,英國總計已有超過兩千家的咖啡館。附帶一提,1688年某位勞埃德先生開設了一家咖啡館名為「勞埃德咖啡之家」(Lloyd’s Coffee House),而後成立的勞埃德保險社就設在該店舊址,該社至今依舊冠著勞埃德的名字。(延伸閱讀:咖啡經濟學:為什麼星巴克經常在台買一送一,股價還能創歷史新高?)
巴黎一直到1669年才初嚐咖啡滋味。當時代表鄂圖曼蘇丹穆罕默德四世的信使蘇立曼.亞迦(Soliman Aga,1669年11月被派往法國,外交上他可謂空手而返,卻成功的將咖啡引進法國)為路易十四展示了咖啡文化(也就是「土耳其」咖啡),立即在王室及城裡造成一股旋風。
他帶了相當大量的咖啡。應該就是蘇立曼.亞迦讓路易十四品嚐了他生平的第一杯咖啡,路易十四相當喜歡,但很快也就厭倦了。他的繼任者,路易十五,卻大不相同。路易十五跟他的情婦杜巴利伯爵夫人都是咖啡愛好者。巴黎的第一家咖啡館座落在法國劇院附近的馬薩林街(rue Mazarine),成立於1672年。第二家則是西西里移民,凡契斯科.博科皮歐(Francesco Procopio)於1686年設立的博科咖啡館(Procope)。就算坊間流傳著光明會學者經常光顧這間店的傳言不假,但去除咖啡渣的咖啡首見於博科咖啡館的說法就有待商榷了。
「巴黎變成一杯超大杯咖啡」
事實上,直到十八世紀初,西方人才不再喝帶著咖啡渣一起烹煮的「土耳其」咖啡,改喝多半加了糖的咖啡,而且會過濾掉渣。當時沖泡的方式是將研磨的咖啡放在濾眼很小的濾網上,用熱水沖。於是到了十八世紀,套用米什萊(Jules Michelet,1798-1874,被喻為法國史學之父)的說法是:「巴黎變成一杯超大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