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營養專家這麼做:
大部分人的身體一出生就已被設計成一個健康完整的個體, 是否能持續保持健康, 遠離疾病, 就必須提供身體適當的蛋白質、好的油脂、碳水化合物和微量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和抗氧化劑)。
如果感覺飢餓、煩躁、嗜睡或餐後情緒低迷, 這些都可能是供給身體的營養素和不足, 是營養不良的一種跡象。
將許多已開發和開發中國家的營養調查結果和營養建議量相互對照下,發現普遍不足的營養素包括纖維、鉀、維生素D、鈣、和質優的不飽和油脂。而攝取不足的食物為全穀類、蔬菜、水果、奶製品和海產。
反之攝取過剩的營養素為來自飽和脂肪的熱量、精製糖、鈉鹽。過剩的食物包括紅色肉類、家禽肉、蛋、精製榖類(麵粉、白米等)、含高果糖玉米糖漿的含糖或碳酸飲料,以及油炸食品。
作者簡介|白小良
中國文化學院家政系食品營養組畢業,之後七年半於馬偕醫院擔任臨床營養師,任職期間於1985年在馬偕醫院成立臺灣第一個腸道靜脈營養醫療小組。1986年赴美,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陸續獲得人類營養學碩士、公共衛生碩士、及營養教育博士。
任教於美國新澤西蒙特克萊爾州立大學兼任副教授 (2014─2016)、美國紐約市立社區大學兼任副教授 (2016─至今)。目前從事教職與寫作,期待藉由多年在學術及職場所得的營養專業經驗,提供大眾正確營養保健知識。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時報出版《別讓錯誤的營養觀害了你:旅美權威營養專家,破除58個常見飲食迷思》
責任編輯/蔡昀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