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對家人或女友很過意不去,如果時間可以更多一點,我應該就可以滿足大家…」他的語氣充滿了自責,似乎又陷入了無望的情緒當中。
像這樣,沒問題先生/女士總是不敢拒絕他人的要求,覺得自己有責任滿足他人的需求,把別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還要重要,好像無法滿足別人的要求,自己就是一個自私的人。
為什麼不敢拒絕?
親愛的讀者,你是否已經想到更好的方法來幫助這個認真、努力,卻總是覺得自己做得不好的大男生?
教他平均分配時間給雙方?兩邊都拒絕、把時間留給自己?還是…用特異功能預支未來的時間?
我認為,真正的議題不在於時間管理,他的困難其實反映出「恐懼」背後的兩大內在議題:
第一,人類對於「權威」的敬畏。
所謂的權威,在廣義上包括了資源、力量、年紀、體型、能力等比自己更有優勢的對象,但在生活中,權威尤指比自己地位、權力位階更高的人,像是老師、主管、父母親。
何以權威總是令我們感到恐懼?
因為權威經常擁有某些控制或抉擇的權力,左右我們是不是能安穩地生活,所以我們對於權威總是感到戒慎恐懼。
對權威的恐懼,直接牽動著我們內在關於「生存」的需求。在原始生活裡,幼小的動物透過父母親的餵食得以存活,弱小的動物則必須謹慎保護自己,以免被體型或力氣比自己大的動物掠食。人類社會也不例外。
我們透過服從(乖乖聽話),期待得到更多的照顧;也透過服從,避免丟掉賴以活口的飯碗。
第二,希望能被他人接納。
人類無法脫離團體獨自生活,因此人際關係的經營,就成了生命歷程中相當重要的課題之一。
人在生理與安全的需求被滿足之後,會進一步希望能發展出歸屬感,期待自己被他人所接受。而在人際互動當中,拒絕幫助他人、他人有需求時不伸出援手,經常會被看成是不友善且自私的舉動。所以,為了不被他人厭惡而遭到排擠,即使我們缺乏意願,或真的另有重要的事情要做,還是會選擇委屈自己去幫助他人。
為什麼「被接納」對我們這麼重要?
因為我們經由被接納、獲得歸屬,來滿足內在那一份期待被愛的需求。
從小,為了得到關愛,我們努力完成父母交辦的家事、老師指派的作業、同學委託的協助,乃至於成年以後,已經習慣透過付出勞力來獲得關愛的我們,仍持續透過滿足他人的需求來交換被愛的感覺。於是,我們在腦袋裡建立了「要得到別人的愛→不得拒絕別人→寧可犧牲自己、滿足別人」的連結。
對這位研究生而言,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苦於無法同時滿足實驗室與親友兩邊的期待,其實最令他痛苦的,是自己內在害怕被教授批判、被踢出實驗室,也擔心拒絕了某一方,就會被排擠、不被喜愛的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