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約幾次會後突然沒下文?為何人會因了解而分開?心理師:讓關係變質的癥結在…

2017-07-17 08:20

? 人氣

當現實與理想有所差距,失落就會油然而生。正視並接納這種差距的存在,就能減少失落帶來的難受。

一觸即破的泡泡

我有位結識多年的好友,他是一個幽默風趣、溫柔體貼,且相當聰明的男性,不僅交遊廣闊,也很懂得享受生活。讓大家不解的是,年過四十的他身邊卻總是少一個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某次和他泡茶聊天時提到這件事,他自己也很困惑,每次剛認識一個女生他都覺得對方很好,也期待關係能有機會進一步昇華。但只要認識了一段時間,他就會開始覺得對方的缺點愈來愈多,彼此的行為模式差異漸漸擴大,價值觀也像是兩條碰不著邊的平行線。接著,就不由自主地想跟對方保持距離。

「我也不是故意的,但常常認識一段時間後,我就會莫名其妙地一直注意對方的缺點,然後就不想繼續跟她有接觸。不過,我覺得自己應該有滿大的問題,這樣下去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他深深嘆了一口氣。

現實與理想的落差

個人中心學派的創始者羅傑斯(Carl Rogers,1902-1987)認為,當一個人的「現實我」與「理想我」出現落差時,內在就會因為失衡而感到不舒服。

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其實就是「失落」。簡單而言,失落的產生是因為事實不如自己的想像,或者不及自己的期待而感到難受。

所謂「現實我」,是指一個人當下最真實的樣貌,包括與生俱來的各種特質、能力、限制與喜好等。

「理想我」則是個人期待自己能夠成為的樣子,這個期待可能出於個人的渴望,也可能來自周遭環境、家庭教育、文化氛圍所認同的主流價值,例如男生要讀理工科系,女生適合當護士或幼教老師,長子必須勇敢而堅強,長女要扮演類似母親照顧家庭的角色,月薪五萬元以上才是有價值的工作,對父母的所有要求與安排絕對服從才是孝順等。

「理想我」與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樣子無關,它重視的是被主流社會所認可的價值。

你是否活在他人的期待中?

一個人若活在「唯有達到某些標準才叫有價值」的世界裡,會過得相當辛苦。即使現在僥倖通過了某個標準,生活中也還有千千萬萬種標準等著你去跨越;若哪天無法通過標準,就可能掉入痛苦的泥淖裡。(延伸閱讀:為何許多名校畢業的學生,出社會後容易變成工作狂?

人往往因為「現實我」不及「理想我」而感到無力,覺得愧對他人,最後認為自己是沒有價值的。

考生因為成績不如期待而挫折;病人因為身體狀況不如自己所預期而無力;婚姻不若想像中的美好;收入無法令自己滿意;工作多年卻未能如期待的被升遷…這種因為無法達到某種標準而發生於個人內在的失落,在每年的農曆過年、家族團圓前後往往會到達最高峰。(延伸閱讀:面對親友的溫情攻勢?9個顧人怨問題回應法!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展誥心理師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