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創業也有助於重新建立自己的理財觀。
當我還是個月薪上班族時,對薪水的安全感很高,總覺得每月初自動匯入的薪水像是月亮繞地球般恆常,我對「消費」這件事的需求,是用自己的薪水去定義,例如月薪五萬時就想花到三萬,月薪十萬時就想花到八萬, 隨著薪水提升,消費水平也拉高,東西越買越貴。
難怪常有人說,賺越多花越多,最後其實都差不多。
但自己創業後就不同了,每個月都不知道下個月能有多少營收,即便這個月業績極好,也沒人能夠保證下個月還有相同的成績,控制成本、儲蓄和理財至關重要,就像松鼠在冬季來臨前必須儲糧一樣的道理。
老實說,我也走過那段成為「小暴發戶」的冤枉路。當我開始從經營個人品牌賺到高額收入的前期,心態尚未調整過來,看著每月逐漸升高的業績,消費也跟著越來越驚人,雖然我不算十分熱衷時尚,偶爾還是會想買一些名牌來穿戴,加上酷愛旅遊,旅費的花銷累積起來也有一部名車之多。
後來開始列收支表之後,這才發現不得了,原來賺到的錢根本都沒有存起來,全都無聲無息的流走。行銷廣告這行,一年中有幾個月是淡季,但我卻老是以為每個月都有很好的收入,忘了要為淡季預備。
驚覺這點之後,我開始學習各種理財的方式,並且檢視自己的消費習慣, 花錢前多想一想,購買網拍時先「加入購物車」但不結帳,若是過了幾天還想買再下單,避免衝動購物。
儘管並非理財專家,但我建議在家創業者在理財上採取穩健甚至保守一些的方式,避免高風險導致生活和事業一時週轉不靈,陷入借貸的惡性循環。
小,是我故意的
一些在數位跟新創圈的朋友曾經問我:「有沒有打算做更大的事業,例如發展大型平台或搞募資?」
記得那時我還傻呼呼地問,「拿這麼多錢要做什麼呢?」對我來說,拍影片、寫文章、做Podcast都不花什麼錢,想不通到底募資來做什麼?
朋友說,募資就可以得到很多錢,有了很多錢就能做更大版圖的事。
「所以,這代表我要開始跟別人報告進度,其他人有可能會反過來影響我的決策嗎?」我問。
「當然,別人給了你錢,就會希望知道(並指導)你怎麼用,也會有創投團隊來協助你營運。」朋友說。
其實也不意外,江湖上的道理就是:你既然收了錢,給錢的人就有權利出意見,不管這個給錢的人名稱是客戶、老闆、股東、還是創投基金。
我曾創辦一個共學社團A++ CLUB,不定期的開設生活美學和職場發展相關課程和演講。說實話,設立之時也面臨是否要實體擴展或是停留在一個共學社群就好。若是實體擴展必然需要企業化經營,例如定期開課、租賃固定場地、聘請更多員工、並將公司制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