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基地珍珠港,烽火連天,美國與日本隨後相互宣戰,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抗戰出現轉折,東南亞、亞洲,乃至全人類歷史均面臨巨變。事實上,中國艱苦獨自作戰所期待的時機終於降臨,國際局勢出現對於中國有利的變化。由於戰爭長期化,日本國力漸感不支,尤其缺乏石油,因此計劃奪取荷屬印度尼西亞的油源。由於擔心日本武力擴張,美國開始以志願航空隊的名義協助中國抗戰,接著又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日美的矛盾終於走向戰爭的爆發點。而開戰後,世界分為德國、日本、意大利為主的軸心國,以及美國、英國、中國、蘇聯為主的同盟國兩大陣營。美國在亞洲劃出中緬印戰區(CBI THEATER), 運送大量的武器、物資以及一部份戰鬥部隊過來,委任蔣中正委員長為中國戰區總司令,史迪威將軍為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總司令,協同盟軍對日軍的地面作戰。
01. 中國駐印軍戰車部隊反攻緬北
民國33年12月26日,中國駐印軍駕駛美式M4A4戰車開入緬甸北部,增強聯軍戰力。根據同盟國的軍事規劃,緬甸反攻將是遠東地面作戰的重點。
02. 中美兩國部隊進入龍陵
民國33年11月,中國遠征軍與美軍攜手收復龍陵,中美兩國國旗領頭進入龍陵,怒江戰役勝利讓滇緬公路重新開放。
03. 接受美軍史迪威中將贈勳
1943年7月7日,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史迪威中將(Joseph Warren Stilwell),代表美國羅斯福總統授勳蔣中正「美國功績勳章」。史迪威將軍協助將大批美國武器和物資運送到中國,並協同規劃中緬印戰區的作戰計畫,在緬甸戰役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想看更多中印緬戰爭珍貴照片,請加入風傳媒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