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近有在想要換工作,但又覺得時機不對嗎?前一陣子在我「大叔出租」的時候,來跟我聊的人提到他目前的職務與上司,都有一些讓他覺得不想長期待下去的原因,所以想換工作,但又希望在現在的工作可以升到副理之後再離開,以及因為現在武漢肺炎疫情的關係,他也不知道這是不是適合的時機。大概每三個來「大叔出租」的就有一個人會問類似的主題,我想這大概是很多在思考要不要換工作的人心裡共同會有的糾結。
到底「考慮換工作應該怎麼思考」有什麼法則可以來幫忙決定嗎?今天會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聊這個主題。
三股力量的相互拉扯
前面提到的「想換工作但又擔心時機不對」的案例裡面其實包括了幾個蠻典型、蠻基本的考慮元素:
首先,有一個會讓他思考要離開的原因。不管是因為覺得目前的工作有些沒辦法改善的問題,又或者是對於自己未來發展有些更高的期待或理想,我們可以說這是想換工作的推力。
其次是有一個讓他繼續留下來的理由,剛剛的例子裡是他希望可以升到副理,一般的原因可能是待遇還不錯啦,或者需要養家有穩定的收入啦,我想這應該是讓他留在原來工作的拉力。
通常如果推力夠大,這個人就會離職,拉力夠大,他就會留下來。不過除了推力拉力之外,另外會有一個所謂的變數,通常會先影響到「推力」的部分,以一開始提到的例子,疫情的考量抵銷掉一部份他原本想離開的推力。又或者會發生一些事會增強想離開的推力,例如有人挖角、市場景氣很好之類的。
從二個角度檢視「機會成本」
所謂的機會成本指的是The benefit lose by making choice. 做決定之後所產生的潛在損失。要注意的是,職涯要衡量的不只是「薪水金額」而已,整體的效益包含像是身心健康、家庭等,甚至還要思考到中、長期的,因為你的人生不會只有眼前的三五年、十年而已。
如果從「機會成本」的角度,有兩個角度需要考量的
1.和「決定本身」有關的機會成本:做A或做B? 不僅是想清楚要做什麼,連「不做什麼」的影響也要徹底釐清
2.有關「猶豫成本」:因為不想後悔而猶豫不決,沒有作爲所造成的潛在損失
設法讓機會成本降到最低
那麼,該怎麼樣讓機會成本降到最低呢?書裡提到,做法是要能夠好好思考對你來說各種方案的優先順序怎麼排,並且能包含對「看不到」的選擇也能被考量到。
所以剛剛的案例,你有沒有發現當事人其實並不知道「到底現在外面的工作機會有哪些選擇?」「是不是有更適合我的機會」?所以,增加自己對於目前就業市場他的機會的資訊或情報,這大概就是他第一件要去做的,可能是先去打聽一下,甚至先嘗試去應徵幾個機會,了解一下薪資行情、不同產業的差異之類,因為才能夠讓他充分的衡量機會成本。
另外,在思考優先順序上,他希望要升到副理之後才走,那麼升副理這件事到底在他的職涯優先順序真的有這麼高嗎?可能想一下之後發現原本想升副理只是他想提高他在求職時優勢的一個手段,而不是真正的重要目的。另外,成功的機率有多少?預計要花多久?考慮過之後,可能在維持現狀的拉力的部分就會減少一點。
甚至到底一份工作對他來說,薪水多少、哪一家公司、什麼產業、工作屬性、工在時間長短、升遷機會…這些不同的因素如果要照對他來說重要程度排序,他會怎麼排?目前的工作的排序自己有覺得很好了嗎?能夠想清楚這些,這也會降低做決定之後的機會成本。
另外,人的「慣性」其實也是造成機會成本的原因之一,心理學上研究過,人類天性對於「損失」在意的程度會遠高於「獲得」,舉例,假如你掉了五百塊,你心裡的不開心程度可能比對發票中了一千塊的開心情緒還強烈。所以通常「維持現況」會是我們最容易做的選擇。這也就是造成「猶豫成本」的主要原因。
所以要降低猶豫成本,該思考的也許是「現在換,跟兩年之後換,難易度有差別嗎?」「這兩年的過程,留在現在的工作的發揮程度,跟如果可以找到另一個理想的工作比較呢?」我覺得工作者必須認真的想想,目前的工作能不能讓你累積到好的經驗,或者是不是有機會讓你有「代表作」等等。也就是要思考如果你不做變化會產生的潛在損失會是什麼。
經過剛剛這些思考,對於是不是要換工作就會多了許多可以評估的點,相信也比較不容易在之後後悔。《機會成本》的書裡還探討很多從企業經營角度看機會成本的內容,如果對內容有興趣的朋友,老查有在我推出的「老查讀家私房筆記」裡整理這本書的精華筆記,可以到以下的連結去看。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想換工作卻又猶豫不決?用「機會成本」觀念評估自己該走還是該留)
責任編輯/焦家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