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何謂公平貿易?公平貿易的核心精神又是什麼?臺灣手做品牌「 繭裹子 」2010 年由楊士翔、蔡宜穎創辦,當初以公平貿易心念而生,經歷品牌創始的披荊斬棘,如今越來越多人認識、認同公平貿易的信念。轉眼七年時光,繭裹子今後將用什麼面貌,繼續展現給消費者?
一走進「繭裹子」大稻埕分店,放眼望去琳瑯滿目的手做小物,馬上吸引醉心設計風格的愛好者眼光。木頭質地的動物裝飾;竹籐編織的手提;色彩斑斕的燒陶;又或是金屬打鑿的器皿,你很難用一種風格定義繭裹子。因為多元,不論是台灣在地消費者,或是香港、日本觀光客,都是繭裹子座上賓。創辦人楊士翔談起繭裹子,他說英文名字是 Twine ,中文有纏繞之意。
每一個公平貿易信念下創造的手做品,都是經歷每一線、每一刀的編飾纏繞而生。繭是蠶繭,裹是羊毛,每個繭裹子成品,在有些人眼中可能只是消費品,但對生產者而言,卻是富含有機、環保、人道的心血。臺灣公平貿易發展至今約十年光陰,繭裹子已成立七年,繭裹子不僅是這條道路的先鋒者,更是臺灣第一個受世界公平貿易組織 WFTO 認證的品牌。
建築師改畫手做設計圖, 繭裹子 七年來致力做好一件事
繭裹子品牌起源很有故事,兩位創辦人同是在上海工作的建築師,工作之餘與朋友經營手作小店。沒想到某次受邀參加上海環保設計展,他們用蠶繭串成項鍊,把彩色羊毛氈編織手環,在現場成為討論焦點。這個意外,成為兩人職涯的轉捩點。
建築是一份很辛苦的職業,卻又是追求環保人機平衡的學問。楊士翔笑說,在學校時候,每次都覺得自己這次設計圖畫的真好,但台上介紹的 15 分鐘往往卻被嫌到臭頭。「建築科系很不人道的,會把你磨到死,但你就會想辦法下次做得更好!」
也許就是學建築時光的磨練,儘管繭裹子創立初期,沒人脈、沒資金,兩人還是咬牙苦撐,總相信關關難過關關過。而建築又是追求與環境、環保對話的知識,這份心思注入兩位創辦人血液當中,他們義無反顧堅持,一個品牌是能兼顧土地、空氣、水與人道的。這七年來他們致力做好這件事,而事實證明這條路是可行的。
公平貿易從小眾突破同溫層,繭裹子走出自己品牌路
繭裹子創立時候,臺灣社會對公平貿易的認識不深,每一個上門的顧客就是最好宣傳的機會。當時繭裹子從第一間門市開始,就嘗試在第一線告知消費者什麼是公平貿易。用產品故事跟市場溝通,讓消費者知道,每個商品的成本,除了人力、物力,還有哪些牽涉環境汙染、文化價值這些無法被計算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