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家長之前沒有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和求醫經驗,聽到「焦慮障礙」會嚇一跳,說:「這麼嚴重啊,我們以為他就是叛逆。」青春期的叛逆是正常的發展表現,但是叛逆並不能解釋一切,區分孩子「正常發展中的叛逆」與「心理問題」對家長而言非常重要。
對於正常發展的叛逆,家長需要包容,允許孩子在適當的叛逆行為中發展出自主性;而對於孩子的心理問題,家長需要及時地説明孩子,避免心理問題延續發展變得日趨嚴重。
一個「叛逆」的故事
我聽過一個非常悲傷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在青春期時因為一些創傷患了憂鬱症,她非常難過,然而家裡卻沒有誰能夠為她提供情感上的支援。
這在中國的家庭中是非常常見的,父母更多給孩子提供無微不至的物質關懷和生活起居的照顧,然而在情感上的支持卻非常匱乏。我為幾個母親提供過教養方式的諮商,她們在最初都不明白什麼叫做「對孩子的情緒做回應」。
故事的主人公在情緒的困擾下,做了很多她的父母眼中的「叛逆行為」,比如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發生危險的性行為,她的父母非常生氣,每一次抓到她犯錯誤,就狠狠地揍一頓,關在家裡禁足希望她悔改。那時,有人曾經建議她父母帶她去看心理醫生,她父母說:「她就是叛逆,管管就好了。」
然而十年過去了,當年痛苦的小姑娘長大成人,痛苦卻並未離她而去,她依然生活在強烈的痛苦,以及,自責和自我厭惡中。當她終於鼓起勇氣找到心理治療師時,她說:「我恨我當年那麼叛逆,恨我控制不了自己,我覺得對不起父母,他們含辛茹苦把我養大,我卻辜負了他們。而我現在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對父母的內疚非但沒有挽救她,反而加劇了她的痛苦。她採取了很多次自殺行為,所幸的是沒有成功,她用了好幾年的時間做心理治療,才漸漸地平復了自己的痛苦。
她說她辜負了父母。可是,究竟是誰辜負了誰呢?
每一個孩子的起初都是無辜的。我們怎樣做父母,決定了我們會有怎樣的孩子。孩子的情緒問題,是父母教育失當的結果。儘管這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父母,但是如果父母可以對自己的侷限保持覺察,並誠心地想要去糾正自我的錯誤,那麼很多親子關係都可以修復,絕大多數孩子的心理問題都可以得到預防。
青春期的孩子為什麼叛逆?
在正常的心理發展中,青春期的孩子一定會經歷某些形式的「叛逆」,如果父母可以恰當地對待這些「叛逆」,孩子就會從「叛逆」中發展出獨立、自信的個性。很多青春期不被允許「叛逆」或者被父母鎮壓了「叛逆」的孩子,通常會比較沒自信,在決策上非常依賴於父母的判斷(比如高考(?)報什麼志願完全沒有自己的想法),在成年後難以做出決定。
為什麼在正常的發展中,青少年一定會經歷「叛逆」呢?
我們都知道,青春期的界定是十二三歲至十八九歲。當兒童進入青春期後,會有迅速的生理變化,個頭會竄得特別快,體重也會迅速增加,以及最重要的標誌性的生理變化——生殖器官的日趨成熟(男孩的遺精和女孩的初潮)。生殖器官的變化會帶來性的覺醒和心理發展的巨大變化,因此精神分析學派也將青春期稱之為「生殖器期」。什麼叫性的覺醒呢?就是他會開始格外留意異性(如果是同性性取向的話就會留意同性),會對浪漫的戀愛關係產生強烈的憧憬。
這些變化會使青少年非常自然地更加注重自己在同伴眼中(尤其是異性)的形象,更加渴望獲得同伴的認可。因此,我們可以在青少年中觀察到他們比兒童更加注重自己的穿衣舉止,他們對他人的評價(尤其是同伴的評價)也更加在乎。但是,如果這種在乎走向一個極端的話,那也可能已經符合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了。比如有的孩子會在青春期變得非常在乎自己的衣著打扮,每天上學前都需要反覆檢查半小時自己穿著是否得體,擔心如果自己穿著不得體的話會遭到同學們的嘲笑,這就已經有社交焦慮障礙的雛形了。
青少年的身心變化會帶來親子關係的巨大變化。很多家長想必會有深刻的體會,進入青春期後孩子就變得不聽話了,會和父母頂嘴,不再對父母的意見順從,有的事情上十分堅持己見,而且不再想告訴父母發生在學校裡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