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的路,並非一路順遂。早年台灣經濟掌控在日本人手中,飲料市場更被日本製汽水壟斷,黑松起步時,賣的是日本人口中的「三流汽水」。
日據時代,台灣人設廠製造、銷售的汽水,被稱作「三流汽水」,一瓶約一角。「一流汽水」是指在日本製造,由在台灣的日本商人直接經銷,每瓶售價高達二角至三角多;「二流汽水」則是在台日人設廠生產、日本商人經銷的汽水。
黑松汽水問世
1931年,「黑松汽水」問世,但只供應軍部和鐵路購買組合兩處。為了拓展市場,張文杞開始研發新飲料。1934年,非啤酒「NO-BEER」(後改名為鮮泡汽水)上市。
由於口味深受消費者喜愛,一時大為風行。可惜好景不常,同業間惡性削價競爭,一箱兩打裝的鮮泡汽水,價格從日幣三圓五角跌到一圓以下。
當時進馨商會被歸為三流工廠,備受一、二流日製產品打壓,張文杞兄弟面對無理削價競爭,堅持不願服輸,他們相信:「擴充設備、擴大產量,就能打開市場!」於是,兄弟倆決定增資,立志要朝生產高級汽水之路邁進。
1936年12月1日,公司改組為「進馨飲料合名會社」,資本額為10萬日圓,三房七位堂兄弟仍是主要股東,只是大房張金榜的股份,改以他的長子、也在進馨上班的張道新的名字登記。
統制經營,飲料業的黑暗期
進馨飲料合名會社整備完成,正要大展拳腳,卻面臨惡性競爭、統制組合等雙重困境打擊。當時,日本機器大廠高木製作所派技士到台灣宣傳汽水生產技術,台灣汽水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至少增加十家以上,汽水業競爭進入高峰,同業間也出現惡性削價競爭,三十幾家汽水廠紛紛倒閉。部分同業無法繼續營運,就用種種理由向台北州衛生課要求統制。
1938年年初,台北州下令汽水業者召集會議,在州衛生課半強制下,無人敢有異議,通過統制。
3月31日午夜,各飲料工廠電源全部遭到查封;5月1日,台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成立,由各汽水廠專責生產、日本人負責銷售,業者完全喪失自主權。
進馨會社在中崙剛蓋好的台北廠被編列為第八工廠,「好像特別為統制組合而興建,」張有盛當時無奈地說。
各廠原有商標全部廢棄,統一使用「南進牌」、「統制牌」、「組合牌」等品牌,且只能依銷售業績分配利潤10%。但是扣除所得稅,和稅率高達8%的5戰時臨時利得稅之後,每年利潤所剩無幾。
從此,台灣飲料業進入黑暗時期。
台灣光復,汽水業重見光明
事實上,1937年中日戰爭開打,1939年日本政府對台灣全面實施經濟統制,汽水業統制只是比其他各業早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