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台灣製「三流汽水」,如何力抗日本會社魔爪?寶島共同記憶,黑松最輝煌戰績!

2017-08-30 10:30

? 人氣

創業的路,並非一路順遂。早年台灣經濟掌控在日本人手中,飲料市場更被日本製汽水壟斷,黑松起步時,賣的是日本人口中的「三流汽水」。

日據時代,台灣人設廠製造、銷售的汽水,被稱作「三流汽水」,一瓶約一角。「一流汽水」是指在日本製造,由在台灣的日本商人直接經銷,每瓶售價高達二角至三角多;「二流汽水」則是在台日人設廠生產、日本商人經銷的汽水。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黑松汽水問世

1931年,「黑松汽水」問世,但只供應軍部和鐵路購買組合兩處。為了拓展市場,張文杞開始研發新飲料。1934年,非啤酒「NO-BEER」(後改名為鮮泡汽水)上市。

由於口味深受消費者喜愛,一時大為風行。可惜好景不常,同業間惡性削價競爭,一箱兩打裝的鮮泡汽水,價格從日幣三圓五角跌到一圓以下。

當時進馨商會被歸為三流工廠,備受一、二流日製產品打壓,張文杞兄弟面對無理削價競爭,堅持不願服輸,他們相信:「擴充設備、擴大產量,就能打開市場!」於是,兄弟倆決定增資,立志要朝生產高級汽水之路邁進。

1936年12月1日,公司改組為「進馨飲料合名會社」,資本額為10萬日圓,三房七位堂兄弟仍是主要股東,只是大房張金榜的股份,改以他的長子、也在進馨上班的張道新的名字登記。

(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天下文化提供)

統制經營,飲料業的黑暗期

進馨飲料合名會社整備完成,正要大展拳腳,卻面臨惡性競爭、統制組合等雙重困境打擊。當時,日本機器大廠高木製作所派技士到台灣宣傳汽水生產技術,台灣汽水業如雨後春筍般興起,至少增加十家以上,汽水業競爭進入高峰,同業間也出現惡性削價競爭,三十幾家汽水廠紛紛倒閉。部分同業無法繼續營運,就用種種理由向台北州衛生課要求統制。

1938年年初,台北州下令汽水業者召集會議,在州衛生課半強制下,無人敢有異議,通過統制。

3月31日午夜,各飲料工廠電源全部遭到查封;5月1日,台灣清涼飲料水統制組合成立,由各汽水廠專責生產、日本人負責銷售,業者完全喪失自主權。

進馨會社在中崙剛蓋好的台北廠被編列為第八工廠,「好像特別為統制組合而興建,」張有盛當時無奈地說。

各廠原有商標全部廢棄,統一使用「南進牌」、「統制牌」、「組合牌」等品牌,且只能依銷售業績分配利潤10%。但是扣除所得稅,和稅率高達8%的5戰時臨時利得稅之後,每年利潤所剩無幾。

從此,台灣飲料業進入黑暗時期。

台灣光復,汽水業重見光明

事實上,1937年中日戰爭開打,1939年日本政府對台灣全面實施經濟統制,汽水業統制只是比其他各業早了一步。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日本政府為了集中軍備,實施企業整備令,打算成立「汽水合同公司」,將組合會員的機器設備等資產全部重新估價,原來的汽水公司悉數解散,換取合同公司股券,但要先繳納巨額所得稅和戰時臨時利得稅。

如此一來,各工廠資產等於將全部化為烏有。

「那時張有盛在日本統制組合任職,擔任原物料購買課課長,」張道炷說,當時面對工廠財產崩解,關係生存問題,「張有盛在理監事會議席上不顧一切反對整備!」可惜,寡不敵眾,難挽狂瀾。幸運的是,合同公司還來不及組成,日本便已戰敗投降。

1945年8月15日台灣光復,張有盛說:「汽水業跟著重見光明。」

復業之路坎坷

1946年2月,統制組合會員召開大會時,有人提議把統制組合現存所有原材料及零件整批標售,但張有盛極力反對。

光復後,台灣和中國大陸、日本的海運完全中斷,原材料與零件也斷了來源,他擔憂:「若整批標售,原材料被少數人獨占,後果不堪設想!」

因此,張有盛主張要按比率分配,價格則由清算委員會訂定。這個提議,很快獲得大多數會員同意並通過,確保各廠能公平取得製造汽水所需的原材料。

但統制組合解散後,清算結果,分配得到的原材料和零件總值,僅有舊台幣兩萬餘元,當時日圓和舊台幣兌換率是一比一,和黑松在統制組合成立時讓渡的八萬日圓資產價值比較,「形同破產,」張有盛形容當年的困境。

不僅如此,當時生產汽水重要原料碳酸氣的高雄碳酸廠,不幸在二戰期間遭炸毀。沒有原料,各汽水工廠都無法動工生產;再加上戰後物資極度缺乏,到1946年5月,黑松重新整頓,「勉強把原有四部機器拼成一部,才在1946年7月26日復工生產」張道熙回顧當年艱辛情境。

復業之後,採用「黑松牌」做為商標,積極提高汽水品質,並以特約代銷制度,取代過去寄售、不固定的銷售方式。

經歷近十年營運黑暗期,1946年12月底,張文杞兄弟將公司改組為「進馨汽水有限公司」,黑松邁入全新階段。

(圖/天下文化提供) 
(圖/天下文化提供) 

重新起步,締造榮光

為了盡早恢復正常營運,股東馬上增資舊台幣150萬元,1948年再度大舉增資至3百萬元。誰知造化弄人,才剛大張旗鼓準備重新開始,不過兩年時間,這筆巨資又幾乎消失殆盡。

「那時候國民政府退守來台,因惡性通貨膨脹,實施貨幣政策改革,1949年12月1日,舊台幣4萬元換1元新台幣,」張斌堂回溯歷史指出,「我的堂叔公張文杞自戰後累計投資68萬元,資產瞬間只剩新台幣17元,公司資本額也從3百萬元大減為75元。」

黑松博物館裡,一本1947年到1960年的股東名簿,清楚見證這段歷史。張斌堂上任後,隨身的一只黑色公事包裡,就裝著那份經歷大時代的股東名簿影印本。「帶著它,是要警惕自己,勿忘當年!也提醒自己,在大環境劇烈變化下該怎麼做,」張斌堂謹記,一定要保留實力、穩扎穩打。

1950年,是黑松重新出發關鍵的一年:股東再度增資;七月,進馨重新辦理登記,正式向經濟部申請公司執照,資本額為新台幣45萬元。

同年,黑松牌「沙士汽水」研發上市,之後改名為「黑松沙士」。由於口味獨特,成為公司主力產品,長銷超過六十五年,也是台灣本土飲料的代表。

60至70年代,台灣由農村社會演進至工業社會,不僅創造台灣經濟奇蹟,也是黑松盛極一時、最輝煌的年代,穩占台灣飲料業的龍頭寶座。

1970年元旦,進馨汽水正式改組更名為「黑松飲料股份有限公司」,將名稱和註冊商標統一,延續至今。

1971年,張文杞過世,張有盛接班,走過四十五年歷史的黑松,進入第一個世代交替。張有盛承續黑松傳統,並發揚光大,直到1987年辭世為止,他在黑松服務一甲子。

至此,黑松第二代開始接手經營,由張有盛長子張道炷繼任第三任董事長,在他任內,黑松股票於1999年上市,2007年第四任董事長為張道宏,他是黑松第二代、張有用之子。

2010年,張斌堂出任黑松第五代董事長,他是宗族第三代、黑松元老張金藤的孫子,肩負傳承創新使命。

走過近百年歲月,黑松寫下的不僅是一部家族企業史,這一段成長的軌跡,更是台灣經濟和飲料歷史的縮影。

(圖/黑松汽水@facebook)
(圖/黑松汽水@facebook)

作者|傅瑋瓊

自由作家、文字工作者、資深媒體人。崇尚自然慢活的SOHO族,享受簡單純真的幸福。

喜歡文字、愛好自由,當了二十幾年的財經新聞記者,但拒絕八卦和爆料,決定忠於自己,以筆耕為業,努力尋找、書寫更多精采的人生故事。

本圖/文經授權轉載自天下文化《黑松百年之道:堅持夢想的腳步》

責任編輯/鐘敏瑜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