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咪和冰箱的共同點,你能說得出幾個?《說話的品格》用4段真實故事,教你學會換位思考

2020-10-12 17:27

? 人氣

通常大部分的父母會以直線式的命令型語句要求:「不要玩了,快點回來!」或者以曲線式的請託型語句勸導:「餓不餓呀?要不要吃晚餐?」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這位母親竟出動了截然不同的語句。她高喊著:

「蜘蛛人!你要是亂射蜘蛛網可能會傷到別人喔!任務達成後,記得平安歸隊,向總部報告。」

沒有絲毫身分上或高度上的落差,才是真正的換位思考。

不論是命令要求,或者是好言相勸,都是以一種從上往下俯視孩子的高姿態。要真正做到「換位思考」,要轉換的不只是「觀點」而已,還有自己的「姿態」。

停下來想一想,我們周遭是否充斥著表面上高喊「換位思考」,實則精心布局、把對方逼向死境的人?正是因為他們堅持在性格及動機上絕對優於對方,始終高高在上。

另一個換位思考的延伸:

共感不等於同情(p30)

共感,或是比較常見的說法 — — 同理心,是指自己也能對他人所承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姿態是平等的。

某家電視台採訪了一位獨居老人。過程中,記者眉頭緊蹙,口中不時發出「嘖嘖嘖」的憐惜聲,還說出「您實在是太可憐了」「您接下來該怎麼辦才好」等話語,眼神中透露出滿滿的不捨。

老人家不發一語,沈默了起來。從記者口中射出的一根又一根名為話語的長茅,彷彿不斷在戳著老人家的自尊與過往歲月。

同情則是看著他人的悲慘處境,感到惋惜,產生憐憫之心,然後淤積在心裡一角的水攤:靜止不動,也不深。

這名記者的情感 — — 同情心,無形之中帶有自己的狀況優於對方的膚淺判斷,當流露的情感是同情而非共感,不僅無法撫慰對方的傷痛,甚至還會變成是在傷口上灑鹽。

尾聲

之前也讀過不少人際溝通的書,也許是這個原因,讀完本書時只覺得普普,書中的美言佳句,都不是什麼新穎的觀念,論證也不是特別縝密。 時隔一陣子,為了撰文,再次開卷。

每每讀到這些老生常談,自動update近期憶起的生活體驗,仔細推敲反芻,竟有了新的視點。

閱讀一本書,不單只是在閱讀作者的想法,最終是在閱讀「自己」,不斷反思自己說的話與自己所擁有的世界觀。

我想,正是歷經了千錘百打的淬煉,歷久不衰,才能成為老生常談。

書的結構比較鬆散,成了美言佳句收錄合輯。(圖/方格子提供)
書的結構比較鬆散,成了美言佳句收錄合輯。(圖/方格子提供)

作者介紹|penfarming

金融業|雜食性閱讀者|一週一耕,佐以心智圖耘襯 HOME https://linktr.ee/penfarming

本文/圖經授權轉載自方格子(原標題:《說話的品格》貓咪與冰箱有什麼共同點?)

責任編輯/連珮妤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