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家長的你,是否常遇到孩子有些偏執或怪誕的想法,你勸也勸不聽,講也講不動,孩子就是這麼想,甚至準備這麼做,你拿他一點辦法也沒有?特別是,當孩子進入青春期,就會不斷向父母出招,你們的對話會像是:
「我不想唸書了,念再多也沒有用!」
「不唸書,那你要做什麼?」
「做網拍、網紅都好呀!不然當電競選手,現在這個正當道。」
「你好歹也要念到大學畢業,這是基本學歷了。」
「有什麼用?現在大學生失業的一大堆。」
「……」
講到這裡,你已經想拿出藤條了!又像是,你的孩子總是跟一些「不太正經」朋友混在一起,你告訴他,不是不准他交朋友,可是與那群人出去,很容易惹上麻煩,早日遠離他們才是上策!
孩子回答你:「他們又沒有犯法,做什麼壞事,為什麼要對他們這麼有意見?而且,我已經長大了,我會自己保護自己,你們擔心過多了。不要老是以會不會讀書來當做交朋友的標準,我跟他們一起出去玩,很開心呀!」
孩子說得理直氣壯,你只能搖頭嘆氣:「這孩子怎麼『走鐘』了?」
我不喜歡用「偏差」或「錯誤」來形容孩子的思考模式,很多所謂的偏差觀念只不過是非主流,或不被大人世界所認同,而不一定絕對是「錯」的。孩子們的某些想法只不過是比較「獨特」罷了。
遇到這樣的情境,如果你試圖向孩子分析利弊,搬出仁義禮智的大道理,目的在說服孩子,終究會招致更頑強的抵抗。因為,人為了證明自己的獨立性,會設法捍衛自己的觀點,於是,你們的爭辯只會沒完沒了。這在青少年身上,更為明顯。
有句話說,家裡不是講道理的地方——在某種程度,我是蠻贊同的。因為,如果孩子長大了,還願意接受你的某些觀點,不在於你說的多有道理,而在於孩子是否願意信任「你這個人」。
更精確一點來說,家裡是「先談感情,再講道理」的地方,而信任感來自於穩固的關係,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連結。
那麼,你一定很想知道,什麼樣的人,會讓青少年孩子信任甚至信服呢?
第一,是教主型人物,就是夠酷、夠炫、夠新潮、與眾不同。青少年孩子追求的就是特立獨行,這類的典範人物出現在眼前,很難不吸睛。當然,從他們口中說出的話,全是金玉良言。
不過,時尚教主終究有過時的一天,孩子對他們的信任也常只是短暫的。能讓孩子長期信任的人,還有一個特質,就是當孩子與他們互動時,會感到舒適自在——要不是被充分理解,就是感覺到內心充滿力量。
被充分理解,是「有人懂我」的感覺,滿足了歸屬感的需求;內心感受到力量,是「我是有價值的」的感覺,滿足了自尊的需求。對青少年而言,這兩者「超級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