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出現了一個創業的新趨勢, 稱之為「共享經濟(ShareEconomy)」,像Uber、Airbnb 或Obike 等服務,這樣的例子如今俯拾皆是,但到底共享經濟是什麼?又共享經濟和一般企業服務差別在哪?它對消費者與供給者的吸引力是什麼?它有哪些發展的前提重點需要注意?以下都和對創業有興趣的你一一說明,無論參與與否,在簡單了解後絕對能讓你在創業的路上多一層思考空間。
所謂的共享經濟,就是將社會上的閒置資源(家中多餘的房間、汽車多餘的座位等都是),透過一個平台媒合,使彼此重新分配,資源過剩的供給者和資源不足的需求者能夠更有效率地交換,而雙方皆達到滿足的一個過程。
它和一般的交易不同,一般交易提供的並不是過剩的資源,所以無法得到「額外」的利益和滿足,共享經濟的目的就是將社會上平時沒被使用、或者可以說是浪費掉的產品、空間、時間再利用,促使生產端和消費端的滿足感能更接近100 分。
共享經濟正在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上述有關共享經濟的解釋可能較抽象,但共享經濟的實踐與運用,其實老早就已滲入你我生活當中各個層面。為了讓大家更好理解共享經濟的概念,所以這裡用大家較熟悉的Uber、Airbnb 和Obike 來舉例。
◆使用更方便、服務再升級的Uber
在台灣,尤其是大台北地區,如果我們有搭乘計程車的需求,則僅需要到馬路邊招手就行了,再不然只要打通電話或使用車行的app 軟體,不久後一輛計程車便會停在面前,載你到你想去的地方。計程車之所以會如此便利,關鍵在於環境因素,台灣地小人稠,計程車不必跑太遠的距離便能多次載客,因此成為使用頻率非常高的交通工具之一。
現在我們換個地方,到了美國,撇除掉和台北一樣人口密集的地區(紐約曼哈頓、芝加哥等等),以鄉村或人口密度相對低的地方為例,它們大多數的居民都習慣自駕車輛,極少會有搭計程車的機會,為什麼?因為這些地方的計程車密度被廣大的城市幅員給稀釋了,在小如台北的城市叫車,我們與最近的計程車可能只有100 公尺的距離,所以隨傳隨到;但在美國鄉村叫車,即便是最近的計程車,可能都與我們有將近4、5 公里以上的距離。
也就是說司機的移動距離將會拉長,車資自然會提高;而乘客的等待時間也拉長了,所以滿足感會下降,兩者消長後,住在美國鄉村的人們,對計程車的需求當然就減少許多,認為與其選擇搭又慢又貴的計程車,不如自己開車來得方便又省錢。
這樣的現象觸發了Uber 誕生的契機。前面提到了美國人因為計程車的不便,所以大多都是自駕族群,這表示一般自駕車在美國流動的比例遠高於計程車。也許你會疑惑︰「那麼只要每個人都自己開車就沒問題了吧?為什麼會有Uber 的出現?」沒錯,對大多數擁有自駕車的美國人來說確實如此,但假使今天我是個紐約人,要到德州出差開會呢?總不可能為了節省計程車費用,而從紐約自駕到德州吧?於是Uber 抓到了這點,並考量到自駕車的車主不像計程車司機一樣每天24 小時與車相依為命,所以這些時候自駕車即是一種「閒置資源」,比如上班族週末將車停在車庫的時間或者學生暑假不必每天開車上下學的時間等等,這些閒置的資源放在身邊,對車主而言原不具任何意義,然後Uber 這個平台出現了,Uber 提供了一個媒介,讓擁有車輛閒置資源的車主,可以和臨時需要搭車、卻不想等計程車的乘客彼此媒合,重新分配資源-車主獲得額外的收益,乘客得到他需要的便利性。
*作者為產業研究專家,曾任工研院産業經濟與趨勢研究中心主任,現任鴻海科技集團 資深顧問,中國文化大學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本文選自作者新著《我真的不是潑冷水》(捷徑文化)。